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古風悠悠:身處膏腴不自肥 廉苦為榮百姓欽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慧淳

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今山東鄄縣北)人。少時喜讀書,博涉文史,“弱冠而介立,有清操。”家貧,但不食不義之粟,不取不義之財。父亡,哭喪感動行人和鄰裏,事母至孝,為時人所稱譽,因而以儒雅標名。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時,韓康伯任吏部尚書。吳隱之被薦為輔田功曹,征虜軍事。當時掌握軍政大權的桓溫對吳隱之頗為賞識,拜其為尚書郎,兼晉陵(今江蘇武進縣)太守。吳隱之在郡任職時,不用仆從,做飯砍柴,也由他自己和妻了負擔。後遷朝中廷尉和著作郎等高官,但清儉之風,絲毫未變。

他把自己的薪俸,都分賜給親族中之貧困戶,自己冬天沒有棉被,平時穿戴也十分破舊,其清苦之狀,與貧窮的百姓毫無異樣。

廣州地臨南海,依山傍海,十分富庶,珍寶異物極多,往往“得一箱之寶,可用數世。”但地處南國,氣候炎熱、潮濕而多瘴疫,北方人不能適應這裏的環境。因此,達官貴人都不願去,只有一些較為貧窮的,每每求之。因而派出的刺史,大多是貪其財物之後,便借故離去。朝廷深知這種弊端,苦於無法革除。

隆安三年(399年),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兼領嶺南諸事。吳隱之奉命攜其家小赴任,行至離廣州二十裏的石門,聽說這兒有泉水,名叫“貪泉”,凡喝過這種水的人,都會產生很大的貪欲私心。吳隱之對其家小等人說:“未見得如此,主要在於人的心,我們到了廣州之後,只要永遠保持清廉,決不喪失清正就行了。”到了泉邊,他賦詩後,便酌而飲之。到任後,他清操逾厲,日常生活不過是吃些蔬菜和幹魚,帷帳、用具與衣服等都非常儉樸。有一次,他手下的人,買來一條鮮魚,剔去魚骨存其肉,他發現後,對此人予以處罰,並辭去不用,杜絕了鋪張糜費之風。他的這種清操,朝廷得知,安帝(司馬德宗:396-418年)下詔表彰,說他:

“孝行篤於閨門,清節厲乎風霜,俸祿均賜九族。身處可欲之地,而不改其操。拒享生活之富,而家人不易粗服,革奢務嗇,使嶺南改觀。真是立人之所難,昌君子之美德。”皇帝的這一詔書,語言清麗,內容具體;心欽意懇,甚為嘉許。

紀元402年至414年,孫恩、盧循,率領江浙農民起義。孫恩死後,盧循轉戰甫海,來即攻圍廣州。吳隱之領兵固守。吳隱之的長子吳曠之,戰死沙場,吳隱之攜其家小,在逃亡中被俘。盧循上表朝廷,說吳隱之是桓玄擅政者的死黨,要求處決他。朝廷不準。經握兵權的劉裕致書信給盧循,要求遣還吳隱之,後來,盧循只得釋放他回京。他回歸京都時,所乘船只,“裝無余資”,船上沒有任何一件值錢的東西。

吳隱之回京都後,歸其家。傳載他只有內外茅屋六間,籬垣仄陋不堪。劉裕見此,賜給他車馬,想給他營造住宅一所,都被一一拒絕。不久,朝廷拜他為度支尚書,管理中央的財政。他仍清儉不變,以竹篷為屏風,坐無氈席。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後,其余盡分賑給親族中之貧困戶,家人依靠自己的紡織,其妻不沾寸祿。其穿戴仍為布衣素幘,賓客來了用糧,使口糧減少,他就並日而食。義熙八年(412年),吳隱之年老,申請退休,朝廷批準。次年病卒。

吳隱之為官幾十年,從不接受任何饋贈。不管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也不管是在富裕地區,還是在貧困地區。他始終克勤克儉,清操不渝,身處膏腴而不自肥,並以廉苦為榮,因此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和欽仰!

(事據《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