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來自天上的美樂——琵琶(圖)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古音

彈琵琶 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素來有民族樂器之王美譽的“琵琶”,據傳是來自天上的樂器,是神傳給人類的。敦煌莫高窟中反彈琵琶的飛天樂舞,其輕盈飄逸、持重脫俗的優美身姿,展現了天國世界中的純凈與祥和。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批把條》中提到:“琵琶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說明了琵琶的形制與天地人、陰陽五行以及季節是相對應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千古絕唱的唐代詩篇〈琵琶行〉,詩人白居易以深刻的筆觸,把琵琶的音色、技巧及演奏的感染力描繪得維妙維肖。

“琵”和“琶”原來是古代彈弦樂器兩種演奏手法的名稱,右手向前彈出稱“琵”,向後挑進稱為“琶”,這也是彈弦樂器最基本的兩種彈奏手法。因此,秦漢到唐這段時期,“琵琶”二字曾經是多種彈弦樂器的總稱。

歷史上流傳的“琵琶”主要分為傳統的“直項圓形”與外來的“曲項梨形”兩種。傳統的“琵琶”主要為直項、圓體、四弦、豎抱以手彈挑演奏的彈弦樂器。在唐代杜佑的《通典》,以及後來的《舊唐書》、《新唐書》等文獻資料中把它稱為“秦琵琶”或“秦漢子”。

外來的“琵琶”於公元四世紀,隨著與西域的文化交流,這一種曲項、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相)、橫抱,用撥子彈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傳入中國大陸。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了區別當時直柄圓形的漢琵琶,所以把它稱為“曲頸琵琶”;因為經由龜茲傳來,又叫做“龜茲琵琶”。

唐代是中國琵琶演奏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琵琶除了作為唐代歌舞大曲的領奏、伴奏樂器之外,獨奏藝術也獲得很大的發展。

唐.甘肅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彈琵琶圖〉壁畫


史冊中所記載的琵琶演奏名家不計其數,例如唐朝段安節的《樂府雜錄.琵琶》中就紀錄了這麼一段以琵琶演奏競技的故事:康昆侖是西域康國人,唐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的稱號。

貞元年間因長安地區天旱,東市與西市搭彩樓以音樂比賽的活動來求雨,東市康昆侖以其高超的技藝獲得觀眾的傾倒;此時,一名抱著琵琶的女子出現在西市彩樓上,她將康昆侖所彈的《羽調綠腰》移入更難奏的風香調中彈出,撥聲如雷,妙絕入神,康昆侖驚服。原來這位女子是喬裝的法師段善本,康昆侖因此拜段善本為師,虛心地學習琵琶藝術。

唐、宋以來,琵琶的形制在傳統直項圓形與外來曲項梨形的基礎上不斷融合,塑造出曲項梨形的形制特點,將曲項琵琶的四相和直項琵琶的十二柱結合成四相十柱;樂器演奏改為豎抱,由撥子彈奏發展成手指彈奏。

宋代以後,“琵琶”即用來專指這種有梨形音箱的琵琶,而直柄圓形的琶琶,因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阮鹹以擅彈此樂器聞名,所以後來就把它稱為“阮鹹”或“阮”。

琵琶在古代是使用絲弦與牛筋弦,古人氣定神閑,做什麼事都講究靜心,用絲弦即使音量小,古人依然可以領略樂曲的意境。

可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今日,現代人由於生活型態改變了;心緒焦躁、心神不寧是現代人的通病,心不靜源於欲望太多,什麼都想追求。所以即使今日的琵琶為了增大音量,已改用鋼絲弦,可是,真正能領會中國古典樂曲其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啟迪人性向善,並維系人類道德規範標準的這些內涵,又有幾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