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缘归大法道德升华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见仁见智 > 杂谈随笔

浅议《封神演义》之“义”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如一

《封神演义》之“义”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中表现出的“义”的内涵、表现都不同。

《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主人公学的都是十八般武艺,完全是人中的技能,用于防身报国。这样的武术也有道德要求,不可恃强凌弱,要有侠肝义胆等,主要遵循的还是儒家的君子标准:仁、义、礼、智、信 。

《三国演义》的“义”是国家大义,个人之间的那点江湖义气也是围绕着国家大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围绕着破“贼”(指黄巾军)立功,为了国家早日安定;刘备三顾茅庐打动诸葛亮的也是天下大业;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较量也是围绕着能否天下一统,还是国家大义。

而《水浒传》则是个人之间的那点江湖义气。因为各有自己的十八般武艺,被官府逼上梁山,虽有侠肝义胆,但是胸中没有国家与天下,只有自己的小家,虽然齐聚水泊梁山,追求的是大称分金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今日有酒今朝醉,所以江湖义气难成大事,最终各有各的结局,没有一个完美的。

《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也有个别修炼人,但是他们很难展现神通。《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被称为“莽和尚”,也是通过一条禅杖展现的是武功,功夫不是最高的,但危机时刻,总能化险为夷,人会认为是运气好,实际上是神佛的保护,最后真的是听潮而圆寂,那时人才真正相信鲁智深是修炼之人。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属于半神半人,但是他的神迹还是通过运筹帷幄体现出来,在“义”的表现上劳心劳神还劳力,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体现其神迹的还是他入川前在江边用石头摆的八阵图,只可惜困住了陆逊,没有展现出如何困住百万雄兵的神迹。就是这个陆逊,还是天不当灭,时机一到,安排一老叟救他出阵。

但是《封神演义》不同,他们学的不是十八般武艺,他们是修炼的人,在山上修到一定程度奉师命下山辅佐朝廷。过去有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其中的旁门左道,只有一招,就能打遍天下,让人防不胜防。他们保家护国,用的不是蛮力,展现的是神通。因为他们是修炼人,个人之间没有那么多的象江湖义气、侠肝义胆这样的说法,他们遵循的是他们那一门中的法,按照师父要求的去做,所以他们在人间表现的“义”就是天意,遵循天意,按天理行事。顺天意而行者就是福报,逆天意而行者就是恶报。

狐狸精苏妲己奉女娲娘娘之命要乱成汤天下,因为成汤气数已尽,按天意当灭。但是妲己违背了神的旨意,她做到了惑乱君心,但是她贪图享受,残害众生,也没有真正做到帮助武王伐纣,所以她的下场就是砍头谢罪。商纣王不敬神祗,看到女娲娘娘像顿起淫心,招来了狐狸精;还不听修炼人云中子与朝中忠臣的进谏,一意孤行大行杀戮,最终自焚国灭。

周武王觉得自己是臣,纣王是君,虽然天要灭商,但是自己起兵伐纣,有点以下犯上,与人间的理相违背,有点不情愿,但是他能听的进姜子牙的劝善之言,尊称姜子牙为亚父,相信姜子牙。所以顺应天意起兵伐纣,对前来帮助的所有修炼人以礼相待,很尊敬,一路虽有重重磨难,最终取得胜利,得到了一统天下的荣耀与威仪,这是顺应天意的福报。

三教当初立下封神榜,其教主都告诫各自的门生不要私自离开修行之地,避免惹下杀身之祸。截教门生经不住申公豹的三寸不烂之舌,动了享受红尘之乐的凡心,助纣为虐,还连带教主动了杀心,摆下诛仙阵,结果违背天意,自取其辱。

一部《封神演义》把天意面前,人如何对待天意,如何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展现得淋漓尽致,明知道天意如此,凡心一动,就在劫难逃。那些守住心性,恪守修炼人本分,努力顺应天意,帮助武王伐纣的,都位列正神,圆满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