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君唐太宗故事:以德政消灾、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沈芳如【明心网】贞观八年,在南方的天空出现了长达六尺长的“扫帚星”,过了一百多天后才消失。
太宗满怀忧虑地问道:“天出现慧星,是我的失德,还是政事有什么过失呢?”
大臣虞世南回答太宗:“皇帝如果暴虐淫佚,即使凤凰、麒麟养在屋子里,也不会带来好运。如果皇帝始终谨慎行事,以德治国,即便慧星一直停在天上,也没有什么好忧虑的。”
太宗听后,反倒自责自己:“朕十八岁时,就开始处理国家大事,二十四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登上地位,四方外族投降归服。朕认为自古以来那些杰出的君主没有一个赶得上朕的,便因此产生骄傲自满的思想,这是朕的过错。上天出现的凶兆,难道是为此吗?”
魏征立即劝解太宗:“只要能施行德政,灾祸变异自然消除。陛下能因天上出现的慧星,进而警惕检讨自己,即便有这样的凶兆,也不会造成灾祸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身处今代,综观历史,一旦上台,能真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真正为民着想,与民共患难,仍是一种极高的政治美德!
贞观初年,太宗便明确说出自己的君道观念:“朕经常思谋,个人祸患,常非身外之物所致,而是因为人的欲望害了自己。倘若贪于佳肴美味,沈醉歌舞美女,被欲望所带动,国家便会因此废虚,百姓也会大受侵扰。”
贞观二年夏天,太宗住在低下潮湿的皇宫里,大臣都劝告他改建。
太宗摇头说:“朕富有四海,处理事情都应设身处地。扩建宫殿屋宇,游览观赏池台,老百姓都不会希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苦疲惫之事,怎能强加给百姓呢?!”
唐太宗便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各级官吏因此上行下效、劝谨奉公,王公贵族乃至大姓富豪也不敢胡作非为、盘剥细民,人人衣着朴素,民风俭朴。如此数年后,人民再不会遇到盗贼,牢房常空空荡荡。从长安到镇南,自山东到东海,都不必担心路上饥荒。史书记载,贞观之社会繁荣稳定到这样的程度,是历史前所未有的。@
发稿:2005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