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廉石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明心网】江苏苏州市碑刻博物馆——苏州文庙内,陈列着一块高两米的普通花岗岩石,它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廉石。据地方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江苏苏州有一位读书人陆绩,他通天文、历算,博学多才。后到外乡为官,官至郁州(今广西玉林)太守。陆绩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在他乡为官多年,深得当地百姓称赞。待到郁州任期满,卸任回归故里时,除简单行装和数箱书籍外,竟然没有东西可带,以至于因船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迫不得已,陆绩只好让人随意搬取一块石头镇压于船,这才得以起航。
陆绩返乡不久,32岁就去世了。但当年渡海的这块“镇船石”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时至明代,当时苏州监察史樊祉,闻得陆绩其人和郁州石的来历,便于弘治九年命人将这块“镇船石”从陆绩故居门前移至苏州市观前街玄妙观的一侧,造亭一座,令匠人刻上“廉石”两个斗大隶书字,并嵌以红色,供人瞻仰。
“廉石”,不过是一块极普通的石头。它跨江过海,历经1700多年的岁月风云和历史变迁,至今仍完好无损地矗立于世,个中深意,颇值得人们思考。
古时为官者,“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君不见大贪官和王申,家藏财宝超过国库,其贪之巨,令人叹为观止。而如陆绩那样,为官一任、掌权一方,能有如此的廉洁,实属不易啊!
“吃的是粗米,穿的是布衣。”一代廉吏于成龙告老还乡时,他的车上装了许多坛坛罐罐。他说,他每到一个地方为官总要“刮些地皮”,做为日后的纪念。他刮的是他乡土地上的一把泥土啊!他带回来的是对他乡人民的深厚情谊!与贪官污吏们搜刮的民脂民膏,带走老百姓的血汗相去甚远。
史书记载,于成龙在楚地做官时,儿子去看他,临别时,只是“署中偶有腌鸭,割半与之”,其他全无,民间有“子公豆腐量太窄,长公临行割半鸭”之誉。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也是做过封疆大吏的,“恩隆九族,遍及亲疏”,对别人总是十分慷慨,但到自己罢官的时候,“不能具还装,至鬻一匹马以行。”说是连回家的行李也置办不起,只好卖掉一匹老马才得以登程。
唐玄宗时的刘长源做汝州刺史,“清白自将,后去州,送车二乘”,人们送给他两辆车,他才能把家眷和一些日用品拉走,即使如此,他还说:“吾祖罢魏州,有车一乘,而图书半之,不及先人远矣。”一个古代官吏如此忠于江山社稷,能做到公正廉洁,体恤民情,实属难能可贵。
人们期盼清官、好官,老百姓希望为官者能够体恤民情、廉洁奉公。因此,一块“廉石”,可谓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丰碑!
发稿:2004年5月31日
更新:2004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