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良知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王世昌【明心网】记得一次读报时,有两则消息让人心里颇不是滋味。一则是,一位十岁的小男孩在公交车上为一老人让座,不料竟遭到母亲的严厉训斥,并“谆谆教育”说:现在的人都很自私,你这样做将来是要吃亏的,以后要学会自私。另一则是,哈尔滨市一家企业公开招聘人员,一位前来应聘的女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当不错,就因为她多次主动给别人让座,被招聘单位说成是“缺乏竞争意识”而拒绝聘用。这两件事发人深思,也让人为传统美德捏把汗。
随着人们对金钱和物质利益的无度追求,出现了诸多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比如,一些人打着更新观念的旗号,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德视为封建糟粕而一概抛弃,对社会上一些所谓新潮做法不加分析一味赞赏。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对道德观念产生相当大的冲击,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以及不同阶层利益的悬殊落差,导致很多人心理失衡,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相当普遍地出现了道德缺乏症:无羞耻心,无道义感,无功德意识,爱心冷漠,自私为荣。在这种氛围下,自然就会有人把礼让视为软弱,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冒,把诚实守信视为保守迂腐;而严肃的社会现实有时偏偏又印证了上述认识的合理性,有德者吃亏受窘的情况比比皆是,不讲道德者不仅不会受罚吃亏,反而占尽便宜。近些年来社会上诚信的丧失,同情心的缺位,爱心的冷漠,腐败在人们心目中的“合理化”,甚至一些早已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沉渣泛起,无不是精神荒漠化的恶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时下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这就是所谓的“恶意”教育。持此观点者认为,现实社会是复杂的,人多数都不是好人,所以对孩子要从小开发其心灵中的“恶”的一面,美其名曰“以恶制恶”,“培养识恶、战恶的胆量和勇气”。有的家长片面地用现实生活中诸多缺德事例来开导孩子,要他们从小学会自私、对人冷漠、不相信任何人、对谁也不能说真话。而一些社会传媒也有意无意地强化这方面的诱导,甚至有电视台记者走上街头,以问路、给孩子玩具和好吃的东西等方式来测试孩子们的警惕性,然后谆谆告诫孩子们在街头不要搭理陌生人。这种引导对孩子的副作用太大,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为恶”的种子,也给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人们都造成一种印象:社会处处是陷阱,我是恶人我怕谁?据有关部门对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做的一次调查显示,他们中接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儿童期接受过家庭或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污染”。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道德是维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事实上我们都明白,一个人是有德还是无德,恰恰不是表现在他的效益观或者竞争观上,而是表现在他对待他人的诚信、对待弱者的关爱、对待同仁的谦逊、对待集体的合作意识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传统的美德规范在维护着今天社会的平稳运行,对此,我们不应该以“创新”自欺。
所以我呼吁,不要淹没在金钱和物质利益中,而忘记了守住良知,切不可丢掉了支撑现代文明的传统道德基石。
发稿:2003年8月11日
更新:2003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