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济系科尔奈教授专访:通向自由经济之路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 |
【新生5月22日讯】 大纪元波士顿记者林之昊五月十六日对哈佛大学经济教授亚若什·科尔奈(Janos Kornai)博士做了专访。科尔奈教授是匈牙利人,是一位在国际经济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专家。早在1986年,他的《短缺经济学》一书就被翻译成中文。1998年,此书在中国又再版。他的著作《通向自由经济之路》为东欧国家由社会主义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此书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十七种语言。
科尔奈教授说,他的《通向自由经济之路》一书是在1989年柏林墙还没倒塌前写的。当时他分析,把社会主义经济转向自由经济有两套策略。
“策略A”有三个特点:
一·把重点放在建设中、小型私有企业。科尔奈教授把它叫作“土生土长的经济”。它不是将私有制强加给社会,而是让社会自行往私有制方向发展。中、小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力,也是吸收劳动力的命脉。二·对于那些旧的国营企业,通过拍卖的方式转入私有化。三拍卖的价格要公平合理,不能白白送掉,而且买主必须是有经营策略的一个业主,不能是散户。只有这样,新的业主才能承担起管理好企业的责任。“策略B”的重点是推动国有企业尽快私有化。为了求速度,甚至把企业白送给人。比如说给工人发产权票,让他们成为所有者。
当时科尔奈教授就竭力主张推行“策略A”。但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策略B”才最有效。十年后再看,事实证明,当时主要采用“策略A”的匈牙利和波兰,它们经济体制的过渡就比当时主要采用“策略B”的俄罗斯要健康稳定得多。中国的产权改革界乎于“策略A”与“策略B”之间。
“塑料“股市
对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尔奈教授认为还是本国经济专家更能给出合理的建议。但做为一个旁观者,对中国产权改革他有几点看法。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有一半是采用了“策略”。在中国,新兴的中、小型私有企业的数目还是很可观的,发展也很快,这是好现象。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国家没有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国家对于国营企业的超支更是无限度地容忍。这些年复一年亏损的企业早该宣布破产,拍卖资产了。二·国家对国营企业的改革总是那么不情愿。等到最后采用的却是把它们抛进股市的办法。科尔奈教授很不赞成这种做法,用股市来改革国营企业并不是真正的私有化。
他认为,股市必须是一个真正的股市,不然的话就变成“塑料”股市,假的。人们如果买股票,就应该对他们所买公司的运做、经营有发言权,有控制权。而国营企业的大股还在国家手中,对股民来说,他们没有发言权,并不是真正的主人。实质上,这种做法就是利用股市在收集民众资金。国家若真心诚意地想从社会集资,就应该发行债券,向民众借钱。
科尔奈教授说腐败是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也许私有化助长了腐败的发生。毕竟那么庞大的国有资产,一下子要转为私有,如果利用腐败的手法,有些人就可以受益许多。减少腐败关键是要保持国企私有化过程的乾净。产生腐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有关。腐败不一定体现在钱上,它可以是心照不宣的情礼交换、内定中标等,中国话叫“走后门”。这种形式的腐败在法律上很难找到证据。因此,保证社会“透明度”是防止腐败的唯一方法。当人们越是可以自由地谈论这类事时,腐败就越不容易发生。最终,腐败还是联系到了社会民主化制度。
嫉妒是人性重要一面
科尔奈教授去过中国几次。他说:“与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国在改革中贫富不均的问题更为突出,两极分化速度也更快。”他认为在中国,富的很富很富;穷的很穷很穷。人们总是会相互比较的,嫉妒心是人性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贫富差异如此悬殊很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健全税收制度。采取收入税递增制并增收财产税、房地产税。二·要给每个孩子、年青人提供受教育的均等机会。科尔奈教授认为,一个人具有教育水平高,办事能力强,承担责任重,他就应该多得报酬。建立在本事、才能基础上的贫富不均是完全合理的。只有这样,社会才是公平的。
(转自“大纪元”)
发稿:2002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