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秘密武器——前歌後舞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小陽春最近,大陸國產動畫片《哪咤2》火爆上映後,盡管各界褒貶不一,但也引起了人們對那段真實歷史的回顧和對現實的反思,下面就來看看武王伐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絕招——前歌後舞。
孟津觀兵
商朝末年,紂王殘暴無道,人心盡失,天下大亂,民眾苦不堪言。周武王順應天意民心,決定舉兵討伐商紂。周武王先是在孟津觀兵,與八百諸侯會盟,相當於現在的大型閱兵儀式和聯合軍事演習。
孟津觀兵渡河時發生了兩件奇異的事情:其一,是周武王渡河至半道,一條白魚躍入王舟,武王當場將這條白魚獻祭。《史記•周本記》“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其二,是渡河完成後,大軍來到黃河北岸的王屋山附近,這時突然有天火化為赤色的烏鴉“其聲魄雲”。
這兩件事情被周人視為大吉之兆,士氣為之大振。正所謂商朝金德,尚白;周人火德,尚赤。因此白魚(商)入舟(周),天火化烏,都屬於火克金,預示周朝即將代替商朝的天象。
渡河完畢後,周武王舉誓師儀式,發表聲討商紂王的檄文《泰誓》。“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皆曰:“紂可伐矣!”周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於是班師回朝休整。直到兩年後才發起牧野之戰。
既然天道人心都在仁德治世的西周這一邊,武王為何退兵罷戰?《越絕書》:“仁人未去,不敢輕動。”《尚書正義》:“退以示弱,蔔諸侯之心,觀政於商,宣而後戰。”《呂氏春秋•慎大覽》:武王與紂王決戰之前,派人前往殷都刺探情報,第一次來報,“殷其亂矣”,“讒嬺勝良”;第二次來報,“其亂加矣,”賢者出走矣,“殺王子比幹,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奔周”;第三次來報,“其亂甚矣”,百姓不敢誹怨矣!”武王趕緊找呂尚(姜子牙)商議,呂尚說:“佞臣壓倒忠臣,這叫作戮;賢臣出走,這叫作崩;百姓不敢怨言,這叫作刑勝。動用酷刑來壓制民心,殷商已徹底失控了。”二人一拍即合,認為“其亂至矣”,殷商可伐。
相傳,在伐紂前,武王與呂尚君臣二人的這段對話匯集成冊,是為《六韜》,又稱《太公兵法》。
武王退兵還有一個原因,“國之大事,惟祀與戎。”只有天命承認周為天下共主才能占據道義制高點,被天下諸侯所承認。也就是說,只有擁有了可以祭祀上天並可以和上天溝通的權利的時候,才是天下唯一共主。而誓師時祭祀上天與天溝通的權利和樂器仍然在商朝,等到了太師疵和少師彊抱著祭祀的樂器投奔西周後,殷商和上天的溝通已然斷絕,天命已歸周朝。這時武王攻打商朝才名正言順,而不是“以下犯上”或者“亂臣賊子”,而是聽從天命,也叫替天行道。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牧野之戰
武王踐阼之時,殷商王朝已經處在風雨飄搖的前夜。各種駭人的詭異現象層出不窮,諸如,五星聚房;晝見星;天雨血雨灰;六月飛雪;鬼哭山鳴;天降隕石,大的如甕缸,小的如簸箕,等等。
朝歌城角落裏有個小酒杯,突然飛出一只烏鴉。商紂王先是大吃一驚,讓一位貞人來占蔔吉兇。貞人說:“以小生大,這是罕見的吉兆。國家必多福,大王的英名也將倍加顯耀。”專門喜歡聽好話的紂王,從此高枕無憂,整日沈溺於揚名立萬的自我陶醉之中,不理朝政,更加荒淫無度。
在得知武王與八百諸侯孟津會盟的消息後,紂王也與《哪咤2》裏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樣,依然堅信“天命在我不在周”。對此不屑一顧,我行我素。實際上,此時的殷商王朝就像陡坡上的滾石,正加速滑向萬丈深淵。
牧野之戰前夕,武王與周公旦在豐邑謀劃興師伐商計策,周公曰:“時至矣,乃興師循故。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無聲。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三虞:一邊不侵內;二道不驅牧;三郊不留人。”
“三同”:是指在官僚中實行親人同步調;賢能同任用;機密同保守。“三讓”:是指在商業上實行移近市場,讓利於商;降低米價,讓利於民;出借資本,讓利於貸。“三虞”,是指實行嚴厲的地方管制措施,以防備不虞之患,包括邊民不得遷入內陸,道路不得驅趕牲畜,城郊不得居住百姓。
正當周武王以姜子牙為師,周公旦為輔,積極籌劃“興周滅商”大計的時候,剛愎自用的商紂王卻傾舉國之力向東南用兵,京畿空虛,以至牧野一戰,紂王引火自焚,商朝宣告滅亡。
前歌後舞
周武王率領多國聯軍在牧野發表伐紂滅商的檄文《牧誓》後,商朝軍隊紛紛臨陣倒戈,調轉矛頭殺向朝歌。這樣,西周僅僅只用了一天時間,便以區區4.5萬兵馬,大敗商朝70萬大軍,可謂“兵不血刃而天下歸之”。正如孫子兵法所雲,“古之所以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依據出土的西周《利簋》銘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也就是說,武王伐紂,一夜之間滅商,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清晨,便占領了朝歌。從而證實了古籍中“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的記載。不得不說牧野之戰乃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聞所未聞的驚人奇跡。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周武王以少勝多,不戰而勝的呢?
有史學家分析,商朝因為正規主力兵馬全都調離朝歌去打東夷,這70萬兵馬相當於現在的預備役部隊,大部分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因此在大戰一開始,便不堪一擊,在一天之內就全軍覆沒。但要想讓70萬人同時倒戈,這也是根本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史學家只能把它歸結為“天意”。
如果用孟子的話說,這場戰爭是“以至仁伐至不仁”。幾千年來,周武王是公認的千古明君,是正義的化身,而商紂王是無道昏君,助紂為虐成為邪惡代名詞,兩者相鬥,是“仁義”和“邪惡”的較量,是正邪大戰。即所謂“邪不勝正”,“仁者天下無敵”。
除此之外,周武王還使用了一個秘密武器。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
“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是指西南地區的八個部落。早在文王時期就已歸順西周。這其中,羌在蜀郡西面;髳、微在巴蜀;纑、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漢之南。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當中,這八個部落也都跟隨一起出征作戰。巴蜀先民是一個崇尚武藝、能征慣戰的勇敢民族,就像奇門功法一樣,練就許多出奇制勝的殺手鐧,包括“前歌後舞”。
劉邦平定三秦後,將武王伐紂的“前歌後舞”引入宮廷中,命名為巴渝舞。用來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旅戰鬥的場面,歌頌帝王功德,成為漢代著名雜舞,後來又將它列入雅樂舞蹈的系統。發展到魏晉時,巴渝舞已完全變成廟堂祭祀性質的舞蹈,直至唐太宗大歷年間廣為流傳,從而在中國古代舞蹈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舞蹈的基本動作為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臺,四曰行辭,其基本形式為“執仗而舞”。“仗”即兵器,“執仗”即執幹戈,伴奏則是擊鼓。班固《漢書》載:“巴渝鼓員,三十六人”,此處是指宮廷燕樂的巴渝舞。而征伐戰場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參戰,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陣前拼殺者,執看挺戈,大聲呼呵,後面伴奏者,則擊鼓頓足,以增威勢,這就是武王伐紂的“前歌後舞”。
巴渝舞是古人在同猛獸及部族角逐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武舞,它與驅鬼避疫的儺舞一樣,也是古蜀國武術的前身。盡管巴渝舞經歷了從原始的武舞向祭祀和慶典性舞蹈的轉變,但其內在的殺伐之威和律動之力仍然得以保留。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描述巴渝舞的壯觀場面乃為:“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武王伐紂的“歌舞以淩殷人”,就像舜作《大韶》平定三苗,不靠千軍萬馬只靠音樂;楚漢戰爭中,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把項羽軍隊圍在垓下,再用四面楚歌來渙散敵軍鬥志;還有氣壯山河,用來振奮軍心的《秦王破陣樂》,等等。都是用歌舞形式來鼓舞士氣,震懾敵人,動搖對方軍心,令敵軍聞風喪膽,棄暗投明,最終不戰而屈人之兵。
發稿: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