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寧邑二疏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李純元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並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一、 仗義執言

據《漢書•疏廣傳》記載:疏廣祖籍東海蘭陵,其曾祖遷於寧陽。疏受是疏廣哥哥的兒子。叔侄倆因為博學賢良被漢宣帝任命為太子的老師,疏廣任太傅、疏受任少傅。

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許伯以太子年少為由,向宣帝說讓他的弟弟中郎將許舜來看護太子家。宣帝問疏廣,疏廣說:“太子是國家的儲君,他的老師和朋友一定要在天下英才中選取,不宜獨親外公許氏一家。況且太子已有太傅和少傅來輔佐,官員已經齊備,現在又讓許舜看護太子家,這麼做顯得有點淺陋。如果傳揚出去,對太子的名聲恐怕有所損害。”

皇帝認為他說的很對,把這些話告訴了丞相魏相。魏相摘下帽子愧疚的說:“這不是我等所能想到的。”疏廣於是被宣帝更加器重,多次受到賞賜。太子每回上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後。叔侄並為太子老師,朝廷以此為榮。

二、功成身退

叔侄倆在職5年,皇太子12歲,就通曉《論語》《孝經》。疏廣對疏受說:“我聽說有這樣的說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為‘知道滿足就不會受辱,懂得止步就沒有危險’,‘功成名就主動引退,符合天道’)。如今我們的官俸已達2千石,功成名就,若還不離職,恐怕要後悔的。不如我們叔侄2人一起告老還鄉,頤養天年,不是很好嗎?”疏受磕頭說:“聽從大人指教。”叔侄倆稱年老體弱,一起向宣帝上書請求退職。宣帝認為他們的確年老了,就都準許了,加賜黃金20斤,皇太子又贈送黃金50斤。

公卿大夫故友鄉人在都城東城門外設帳為他們餞行,送行的車輛數百輛,疏廣叔侄告辭而去。道路兩旁觀看的人都贊嘆:“二位大人真乃賢士啊!”有的人為之嘆息落淚。

三.疏廣散金

疏廣回到家鄉後,每天讓家人擺上酒食,邀請族人老友一起娛樂。多次詢問家中還剩多少金
子, 催促賣掉來供設酒食。

過了一年多,疏廣的子孫私下對疏廣所喜愛信任的一位老者說:“我們希望趕在大人在世時置辦些家產立下基業,如今每天吃吃喝喝,資財將要耗盡。請您勸說我家大人買些田宅。”老者在閑暇時向疏廣談起此事。疏廣說:“我難道老糊塗了,不顧念子孫嗎?我家已有的田地房屋,只要子孫勤勞,足以衣食無憂,過與普通人相同的生活。如果再置買多余的田產,只能使子孫懶惰啊。賢德之人若有過多的財富,就會削弱他的意志;愚蠢之人若有過多的財富,就會增加他的過失(原文“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況且富人常是眾人怨恨的對象;我既然沒什麼用來教化子孫,也不希望增加子孫的過失而招人怨恨。再說,這些金子是皇上恩賜給我養老的,所以我希望與鄉親宗族共享這些恩賜,來度過我的晚年,不也很好嗎?”大家聽完心悅誠服。疏廣叔侄都以長壽告終。

疏廣和疏受史稱“寧邑二疏”,他倆辭世後,為了紀念這兩位先賢,人們將其故裏分別命名為“東疏”和“西疏”。在寧陽,紀念“二疏”的“散金臺”“二疏城”“二疏祠”“二疏像”等歷史遺跡至今仍存。

漢之後,贊譽二疏的詩文不勝枚舉。如,陶潛《詠二疏》“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遊睚漢庭中,二疏復此舉。”李白“達士遺天地,東門有二疏”;賀知章“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杜甫“敢忘二疏歸,痛迫蘇耽井”;白居易“賢哉漢二疏,彼獨是何人”;國學名篇《千字文》亦有言“兩疏見機,解組誰逼”……

讀史使人明智。貪戀權勢,貪戀錢財,往往會給人帶來禍患,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而疏廣叔侄對權力和財富卻能“知足”“知止”,其曠達、睿智令人景仰。又如,退休養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再如,子女教育方面,不給子女留太多錢財,讓其自食其力,“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這樣深刻的觀點至今仍振聾發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