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孔子論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二)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靜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論述的中心和重點。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與“小人”比較而論,從道德修養、人格理想、義利觀和行為觀等方面區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兩者根本的區別。孔子強調敬天知命極其重要,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不追求同,不會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各自保持自己的特點;對待朋友,是傾聽和尊重的態度,是一種純凈的不夾雜任何功利色彩的交往,所以看起來平淡如水,實則是一種心靈的相通。

孔子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與堅持己見的操守,互相取長補短,不趨炎附勢,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小人相交,必為共同謀利,依附強權,各懷損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強求一致,轉過背來就互相攻擊,故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的,是對多樣性的堅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間的並存與交融,相成相濟,互動互補,使萬物生生不已。而“同而不和”則不然,它旨在排斥異己,消滅差別,這種單一性傾向,最終必然導致事物的發展停滯直至滅亡。比如五音諧和乃為律,如果全是一個音符,就無法令人聽下去。

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是說君子內心非常莊重,與人和睦相處,不拉幫結派、牟取私利。而小人卻總與君子相反。孔子將事事茍同、不講道德原則的人稱之為“鄉願”,他批評說“鄉願,德之賊也”,指出小人、偽君子定然是眾人所唾棄的。他講判斷一個人的德行 “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應以善惡道德標準為依據”。君子對於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妥協的。

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意思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而小人則正好相反。作為君子,會設身處地的去為別人著想,推心置腹、身臨其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說,待人要從做人講起,待人不是目的,而是要使其達到提高境界,歸於天理。君子嚴己寬人,只有能真正節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懷面對世事,才能夠達到關愛他人、關愛生命、關愛天地萬物,而成就“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仁愛,成為“內聖外王”理想的踐行者。君子的意志不僅是無所畏懼的勇敢,而且有承擔重任的堅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除邪扶正,濟世安民,一切行為以能彰顯倫理道德及作為人民表率為目標,是道義的實踐者和克己的典範。而小人則只顧眼前利益,喜歡勾結謀私,為滿足個人私欲而不擇手段。

七、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風在草上刮過,草必定向一邊倒去。孔子認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會職責,是肩負社會重任的中堅力量,以經世濟民的功業為抱負。這種擔當精神,也就是儒家人格中所說的“以天下為己任”。曾參也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次要到九夷這個地方居住,有人說:“這個地方風俗鄙陋,怎麼住呢?”孔子說:“君子住在那裏,還有什麼鄙陋的呢?”

單父縣宰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經過單父時,聽到從城中傳來陣陣彈奏琴瑟、演唱詩歌的聲音,孔子笑著問宓子賤:“治理縣城也用禮樂教化嗎?”宓子賤回答: “您對我們講過‘君子學道則愛人’,我既然跟您學習了禮樂等教化之道,當然要把它應用在實踐中。我以對待父親之禮對待老人,以對待子女的心腸看待孩子們, 扶危濟困,招賢任能。百姓們都能和睦相處。”孔子高興地贊嘆說:“子賤真是個君子啊!遵守天命,以仁德服人,以禮樂治世,百姓歸向於你,而神明也會暗中助你。你所治理的地方雖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卻很正大,可以治理天下,又何況一個縣城呢?”宓子賤後來成為歷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使德入民心,民風淳厚,史稱“鳴琴而治”。

古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孔子標出君子作為理想人格的化身,傳統文化將人們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賦予了君子,教人們做君子莫做小人,使人思考人性與良知的尊嚴價值,謙卑地永遠追求真理。君子成為歷代人們特別崇尚的楷模,歷史上有無數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堅守著道義和節操。而 當今中共卻逆天叛道,破壞傳統文化和人們的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