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聽話”也有學問--讀“浮生行吟:聽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周東岸

說話要有學問,不然嘴巴一大,不知說的是有根還是無據,不知聽的人是有意還是無心,本想自我顯示一番,卻不知得罪了是貴人還是小人。這是“沈默是金”、“是非只因多開口”等眾多至理名言所勸解的,這些還都好理解。

可是“聽話”也有學問?豎著兩耳,聽到就聽到了,沒聽到就沒聽到,這也有學問?

這就要看看作者方靜的分解了。她說了兩點:第一是要用心聽,“在贊美的話語中聽到鼓舞,在批評的言詞中聽到提醒,能理解弦外之音”。這讓我想到俗語所說“聽話聽聲、鑼鼓聽音”,這實在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征,著名的例子就有司馬遷史筆喻褒貶。

第二是要“全面聽;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是唐太宗和魏征君臣論明君與昏君時魏征所言,其實這對我們普通人又如何不應該是“如雷貫耳”的警策呢?想想先賢們“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氣象,真是應該珍惜這些聖賢留下的修身之道呀!

===========================
浮生行吟:聽話

作者:方靜

幾乎已經成了例行公事,每一回,小侄子回來探視身為爺爺、奶奶的雙親,二老總要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聽話,別讓父母、老師生氣!小孩子單純直接、漫不經心,總是輕言寡信,常常在第一時間就慨然允諾,逗得一夥人呵呵大笑、開心不已......

說話,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大概沒有人會反對。《聖經.箴言》中指出“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那麼,聽話,也大有學問,既要“能聽”又要“會聽”,展現的是一種不凡的修養與智慧,應該也會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與贊同。

最了解言語藝術的所羅門王說:“言語多,就顯出愚昧。”又說:“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可見說話合宜不容易,不當說話的時候能不說話更難。而在這個標榜自我、展現自我的時代,許多人自以為是、好為人師,一開口便誇誇其談、欲罷不能,因此,能“聽話”、會“聽話”,更屬百裏挑一、難能可貴了。

那麼,要如何才算是能“聽話”、會“聽話”呢?首先是用心聽:“我們天生以為自己有耳朵會聽,但用心聽、用腦子聽,和只用耳朵聽,差別很大。”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這麼詮釋。當別人在說話時,不插嘴、不妄斷,在贊美的話語中聽到鼓舞,在批評的言詞中聽到提醒,能理解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像這樣才算是聽話。

第二是全面聽: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唐太宗和魏征論明君與昏君的故事,關鍵就在這裏──“兼聽廣納,慎終如始,則善矣。”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如果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另外,“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才可免於偏頗、獨斷。

雨後的夏夜,充滿清涼、舒適的氣息。吃過飯,也用過點心,父母親和小侄子,又再度忠實的演出“聽話”的劇情,兩造都信手拈來、駕輕就熟,為這假日的天倫歡聚增添不少樂趣。一旁的我,私下斟酌著──關於“聽話”這一課,要學習的,還多著呢!

(“浮生行吟:向左走向右走” 原載《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ig5/13/5/25/n3879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