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蓮”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劉曉【明心網】“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是宋代文人周敦頤在其著名的《愛蓮說》中以詩意的語言表達了對“蓮”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的喜愛。
蓮,亦稱“蓮花”、“荷花”,是一種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在《詩經》中,被稱作水芙蓉、水芝、澤芝、水華、水環等。她在中國不但廣為種植,而且人們還采食蓮子、蓮蓬、蓮藕。一些陶器、瓷器上也出現了荷花樣的紋飾。
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蓮花”的稱謂開始出現。蓮花高潔的品格,與佛教徒希望在濁世中不受汙染、潛心修行,從而進入佛國凈土的願望是一致的,因此備受佛教推崇。
特別隨著佛教的傳播與凈土蓮宗的建立與發展,佛教把蓮花的自然屬性與佛教的教義、規則、戒律相類比美化,逐漸形成了對蓮花的完美崇拜。佛國被稱為“蓮界”,寺廟被稱為“蓮舍”,和尚的袈裟被稱為“蓮服”,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等,皆是具體的表現。
事實上,蓮花在佛國世界中象征著果位與佛的威德。
迄今在很多寺廟中,人們都會看到佛祖釋迦牟尼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臺上;被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也結跏趺坐在蓮花臺上,雙手仰掌足上,掌中托著一個蓮臺,似乎在指引眾生前往西方佛國凈土;而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只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引導著信徒到達佛國凈土。佛陀、菩薩所坐的蓮花臺,即體現了果位與佛的威德。
據佛經中記載:釋迦佛降生之前,皇宮禦苑中曾出現了八種瑞相,百鳥群集,鳴聲相和悅耳,四季花卉一同盛開;尤為奇異的是,在宮內的大池塘中還突然長出一朵大如車輪的白蓮花,白蓮長出之時恰是釋迦降生人間之際。當釋迦牟尼佛降生之初,白蓮花中閃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還坐著一位盤腳交趺,足心向上的小菩薩。這表明釋迦牟尼佛的降生,在天上人間都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其威德非人言可表,是故有佛國聖花現身。
另據佛經中記載,蓮花分為白、青、紅、紫、黃等五色,稱為“五種天華”,其中白、青兩色最受青睞。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數百,而且人世間難以見到,故被視為“稀有之華”,佛祖釋迦稱她為“人中好華”。青蓮花,梵文音譯為優缽羅,因色青故名。她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經中稱之不“蓮眼”,也即觀音菩薩的眼睛。
上述五種蓮花,分別為五大虛空藏菩薩所坐,即:東方福智虛空藏,坐青蓮花,乘銀牛;南方能滿虛空藏,坐赤蓮花,乘金像;西方施顧虛空藏,坐白蓮花,乘琉璃馬;北方無垢虛空藏,坐紫蓮花,乘獅子;中央解脫虛空藏,坐黃金蓮花,乘水晶龜。
佛經上還記載說蓮花有人華、天華和菩薩華三種。人華者,蓮瓣僅十余而已,天華者蓮瓣達數百,而菩薩華者,蓮瓣多達千數,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蓮花,是佛國蓮花的象征。
的確,人們對於蓮花的喜愛,正是源於其高貴的品格,而將蓮花賦予如此深刻的內涵,不正是神佛對善良的世人極為清晰的點化嗎?@
發稿:2010年4月28日
更新:201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