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孔子的批評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西鋒

【明心網】春秋時代,魯國有這樣一條法規:凡是魯國人到其他國家去旅行,看到有魯國人淪為奴隸,可以自己墊錢把他先贖回來,待回魯國後到官府去報銷。官府用國庫的錢支付贖金,並給予一定的獎勵。

孔子有個學生到國外去,恰好碰到有一個魯國人在那裏做奴隸,就掏錢贖出了他。回國以後這個學生沒有張揚,也沒有到官府去報銷所墊付的贖金。

那個被贖回的人把情況講給眾人,人們都稱贊這個學生仗義,人格高尚。

一時間,街頭巷尾都把這件事當作美談。

孔子知道後,不僅沒有表揚這個學生,還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責怪他犯了一個有違社會大道的錯誤,是只為小義而不顧大道。

孔子指出,由於這個學生沒有到官府去報銷贖金而被人們稱贊為品格高尚,那麼其他的人在國外看到魯國人淪為奴隸,就要對是否墊錢把他贖出來產生猶豫。因為墊錢把他贖出來再去官府報銷領獎,人們就會說自己不仗義,不高尚;不去官府報銷,自己的損失誰來補。於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裝沒看見。從客觀上講,這個學生的行為妨礙了更多的在外國做奴隸的魯國人被贖買回來。

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不愧為一代先賢。他能夠透過看似高尚的表象看到深遠的負面影響,從一片叫好聲中看到隱藏的危害。看問題不能局限於一時一事,必須考慮它對未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