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威震天下的北宋名將──楊延昭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楊延昭生活儉樸、帶兵有方,能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作戰中他總是身先士卒,沖鋒陷陣;而論功行賞時,他又總是將功勞謙讓給屬下,有時甚至把自己的俸祿和賞賜全都轉送給屬下。

◎淑萍 圖/夢子

【明心網】楊延昭,本名延朗,他是北宋名將楊業的長子。楊業長年駐守雁門關,契丹非常怕他,稱他為“楊無敵”。

楊延昭自幼跟隨父親楊業征戰,習得作戰技巧,再加上他聰明機智,智勇雙全,所以很得楊業疼愛,楊業曾說:“此兒類我”。每逢出征,楊業都會把他帶在身邊,讓他接受戰事的磨練。

雍熙三年,楊延昭年僅二十九歲,隨父親楊業攻打應、朔等地,並擔任先鋒部將,雖然年紀很輕,但楊延昭勇猛善戰,成功奪取朔州,期間雖有流箭射中手臂也不退卻。

楊業死後,楊延昭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契丹又再次向宋朝進攻,宋軍節節敗退。同年九月,遼軍攻打遂城(今河北徐水縣東),遂城守將正是楊延昭。

由於契丹蕭太後親自指揮作戰,因此遼軍士氣如虹,而相反的,遂城中的守軍不滿三千人,援兵又遲遲不來,宋軍岌岌可危。還好楊延昭機智應戰,派所有城中居民壯丁輪流守城,被甲執械,日夜固守,一直堅持到十月間。

原本初冬天氣並不很寒冷,突然天象大變,寒流來襲,一夕之間氣溫驟降,楊延昭見機不可失,馬上命城中軍民汲水澆灌城墻,城墻立刻變得堅固又光滑,使遼軍無法攻城,只好繞過遂城進攻別地。

此舉及時解除了遂城的危機,當戰役結束之後,楊延昭名震四方,宋真宗稱贊楊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而遂城也被譽為“鐵遂城”。

鹹平四年,契丹再度舉兵攻宋,楊延昭與楊嗣共守保州,在遂城西北的羊山下埋伏,等遼軍攻城時,楊延昭以少數騎兵誘敵至羊山下,然後伏兵突起,把遼軍一舉殲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羊山之伏”。

在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後,楊延昭以為國恥,於是拒絕朝廷“勿傷北朝人騎”之命令,與張凝、石普等人依舊追擊遼軍遊騎兵。直到遼軍敗退之後,又不顧朝廷“勿追契丹”之命,親自率領萬余部眾,猛追遼軍至邊界區,還大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盡管楊延昭的這些舉動破壞了朝廷規定,期間也有小人讒言妒忌,但宋真宗知道楊延昭忠心為國,所以並沒有追究或阻止。

楊延昭生活儉樸、帶兵有方,能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作戰中他總是身先士卒,沖鋒陷陣;而論功行賞時,他又總是將功勞謙讓給屬下,有時他甚至把自己的俸祿和賞賜全都轉送給屬下,因此,士兵們對他非常信任及愛戴。他前後戍守邊境二十多年,遼人對他又敬又畏,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在家排行長子,為什麼被稱“六郎”呢?因為遼人自古傳說天上的北鬥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門克制遼國的,而楊延昭身為抗遼名將,遼人對他非常害怕,認為他就是天上克遼的那顆星下凡來的,所以稱其為“楊六郎”。

宋真宗大中祥符7年(1014年)正月七日,楊延昭逝於高陽關副都部署任所,享年57歲。楊延昭去世後,宋真宗甚為悼念,特地派人護送其靈柩返鄉,沿途人皆“望棺而泣”,就連敵國契丹聞訊也舉哀致敬。

在楊延昭與契丹交手的二十多年中,憑藉他英勇善戰、忠心為國且帶兵有方,因此屢敗遼軍,為北宋國境安全提供了穩固而有力的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