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重教育,用風水寶地辦學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陸文【明心網】北宋初期有一段時間,朝延只管通過科舉考試錄用官吏,而對興辦學校,培養人才一事,卻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連國家最高學府的太學裏,平時學生也寥寥無幾。
各地學生都只把學校當成應試的旅館、客棧。考試前雲集於此,熱鬧一陣,考試一過,“生徒散歸,講官倚席”,學校便冷清蕭條起來。這樣年復一年,國家需要的各種人才,眼看著日趨短缺。一些有心為國盡力的人,為此而憂心忡忡,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他兩歲時死了父親,隨母改嫁,為人繼子。生活雖然貧困,但他總是勤奮地讀書,力求上進。十二歲時,開始在醴泉寺求學,天天都是關門苦讀,每天只熬一鍋粥,凝固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兩塊,配鹹菜填肚子,這樣堅持學習了三年之久。
在河南商丘的南都學舍學習時,他五年沒有解衣就寢,“宵衣盰食,孜孜不倦”,獲得了豐富知識。
生活的艱苦,造就了范仲淹勤儉、正直的品性。因此,他在做官以後,能夠克己奉公、清廉無私,時時把百姓的疾苦和公益的事業掛在心上。面對朝廷輕視教育、學校衰敗的情景,他十分焦急,曾經呼籲:“善國者莫先於育人,育才之方莫先於勸學!”但得不到各方面應有的重視。他感嘆地說:“擇而不教,賢孰繼焉?”這正像農夫“不務耕而求獲”一樣的愚蠢啊!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在蘇州當了一般官員,他買下一塊叫做“南園”的地,本想建造私宅的。風水先生告訴他:“這是塊風水寶地。誰占用此寶地,將來會不斷的出公卿貴人!”范仲淹聽了說:“既然這塊風水寶地如此之好,那倒不如在這裏辦學校,讓它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豈不比我家多出幾個公卿貴人更好嗎?”
於是他就在這裏修建起了蘇州郡學,還請來有名望的人任教。由於受當時學風怠散的影響,“生徒數百,多不率教”。范仲淹為了扭轉學生不守紀律的問題,就把自己的長子範純佑送去上學。範純佑在學生中是年齡最小的,但入學以後,“盡行其規”,模範遵守紀律。於是“諸生隨之,遂不敢犯,學校風氣大變。”蘇州郡學後來成了當時聞名的學校,培養了不少人才。
范仲淹用“風水寶地”辦學的事,感動了許多人。他公而忘私,重視教育的精神,得到了社會各方的贊揚和欽佩。他的品德與他那“先天下之優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千古流芳!
發稿:2008年8月11日
更新:2008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