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的奇遇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楊紀代【明心網】清代河間的紀曉嵐,可算是清朝名臣。
乾隆十九年甲戌科殿試已畢,還未“傳臚”,(那是科舉時代,殿試後的宣制唱名。)紀曉嵐就先在富陽董文恪公家中作客,邂逅了一位精於拆字的士子。
紀寫了一個“墨”字,問這次殿試之成敗。
士子說:“狀元已無望,但墨中的裏字,拆開為二甲,下面有四點,君所中的應該是二甲四名,而且必選庶常,而入翰林。因為四點為庶字之腳也。士為吉字之頭。乃庶吉士之兆。”
發榜之後,紀曉嵐果然中了二甲第四名,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
此後紀曉嵐一帆風順。
但到了乾隆三十二年,紀氏因鹽運使盧見曾貪汙案,走漏消息,高宗大怒,下令將他革職羈押,看情況是兇多吉少。
那時負責看守紀氏的軍官中有個姓董的,善於拆字。
紀氏寫了一個“董”字,請他一拆。
董君看了一會兒就說:“先生的罪名,將充軍邊疆。”因“董”字裏含有“千”萬“裏”之象。
紀氏又寫了一個“名”字請拆。
董君說:“‘名’字之下為‘口’字,上半部為‘外’字偏旁,是口外也,(俗稱長城之外為口外)日在西為‘夕’,地點恐在西域。”
紀氏又問將來能否赦歸?
董君說:“‘名’字有點像‘君’字,又像‘召’字,所以將來必可賜環。”(充軍遠方之罪官,獲赦召還稱賜環。)
紀氏又問:“何年何月可召還?”
董君說:“‘口’為‘四’字的外圍,其中缺少二筆,大約不滿四年,今為戊子,四年將為辛卯,‘夕’字為卯字偏旁,相也符合。”
不久,聖旨果然下來,把紀曉嵐充軍烏魯木齊(新疆迪化的音譯),後來終在辛卯年六月赦回。
註: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謚號文達;生於清雍正二年,卒於清嘉慶十年(公元一七二四-一八零五年);直隸(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人;是活躍在清朝乾隆、嘉慶盛世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編纂家、評論家和詩人,並曾以其非凡的文才、學識與成就,被譽為“一代文宗”。
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曾有記載說他“少奇穎,讀書目數行下。夜坐暗室,目閃閃如電光,不燭能見物。比知識漸開,光亦斂矣。”紀曉嵐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績,是領修了《四庫全書》。
紀曉嵐以其卓越的學識與非凡的才華聞名朝野;在民間更因他廉政愛民、才學出眾,特別是因他性喜詼諧、機智過人,而流傳了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和趣聞軼事。@
發稿:2008年7月31日
更新:2008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