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不幹預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陶傑【明心網】國家地理雜志頻道播映動物世界,時時有弱肉強食的血腥場面:一只母獅窺伺著一頭斑馬,一步步靜靜逼近,攝影機紋風不動,觀眾不忍,暗呼溫文的斑馬快逃。母獅猛撲出來咬住斑馬的咽喉,攝影機還是沒有動過,因為攝影師和探險家要守行規:天地不仁,不可以幹預,不可以出手相救。
做探險家,是要有一副無情的專業心腸。當他面對一只失去母親、整整餓了一個月肚子的小北極熊,不能餵牠吃,而且要把牠趕走。一個心智正常的文明人,很難硬得下這樣的心腸:北極熊有超凡脫俗的外表,渾身雪白四肢圓胖,與童話故事裏的插圖無異,小熊哀求的眼神,可以令人忘記牠嗜血的本性,憐愛地把牠一擁入懷。
但探險家不可以頭腦發熱,不可以婆婆媽媽,他要想到自己離開以後更漫長的未來:野生的小熊如果由人餵養,將完全失去捕獵的能力;小熊長大後重有千磅,人類絕沒有資格豢養這等猛獸;因此,為小熊著想,只能撒手不要理牠,讓牠繼續餓下去,希望牠碰上好運氣,能吃到大熊的殘羮剩炙。
忍心讓牠捱餓,還不算難;難的是看見小熊被大熊咬死吃掉,雪地裏剩下一團毛血模糊的白骨,探險家要承擔這樣的不幸──因為他的無情,致使小熊慘遭毒手。但這樣的悲劇不能動搖他的原則,因為他不能幹涉大自然的法則,他只能手握攝影機,只能做一個安靜的旁觀者。北極這片寒冷的王宮,是白熊的王國,探險家只是訪客,他不可以反客為主,運用所謂人類的高科技來改變北極的生態圈,不可以因為夏季是北極熊的饑餓期,就在風高浪闊的水裏抓幾條魚,送給北極熊充饑;他不可以因為北極熊自相殘殺而出手制止;不可以因為小熊失去了母親而將牠接收為自己的寵物;不可以為了滿足一己喜愛之情把牠帶回文明社會,交給動物園讓牠下半世飽食懶睡。
這等無情,卻是探險家的專業操守,絕非殘忍,而是克制。對抗消費社會的那種濫情,為大自然保留尊嚴而心存敬畏,在這套哲學裏,人對弱小動物的一點無情,是實現對天地宇宙寬宏的「有情」,縱使此一情感的吊詭(paradox)絕不適用於文明社會以外的地區和人,不要讓他們烹殺貓狗、拔孔雀毛、燒猴子尾巴的惡行多了一個振振有詞的機會,不,這等高尚的邏輯跟濫殺動物是不一樣的,道理太深奧了,對於一些尚未進化的社會,不如省回一口氣。
探險家放任一只母獅獵斑馬,正如納粹屠殺猶太人,有人悲問:上帝,你在哪裏?上帝用鏡頭在窺視,他沒有幹預,但他還是萬能的主宰。
發稿:2008年5月17日
更新:2008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