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中狀元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良言【明心網】王曾,宋朝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著有《王文正公筆錄》,宋仁宗時封沂國公,身後贈侍中,謚“文正”。
宋真宗鹹平四年春,24歲的王曾在故鄉青州參加“發解試”,高中榜首,獲“解元”。當年秋,他又赴京城開封參加禮部的省試,以《有教無類賦》名冠群士,成為 “會元”。翌年三月,赴殿試,考題為《有物混成賦》,王曾文不加點,一氣呵成,氣勢恢宏,志趣不凡,楊億閱後撫掌嘆曰:“真乃王佐之器也!”宋真宗欽點王曾為狀元。
王曾中狀元後,翰林學士劉子儀跟他開玩笑說:“狀元試三場,一生吃穿不盡。”他正聲作答:“平生之志,不在溫飽。”
後來王曾返回青州老家省親,青州知州聽說他要回來,就命令父老鄉親敲鑼打鼓到城郊去迎接。王曾聽說後便換了衣服,改了姓名,騎著一頭小毛驢從另一個城門進了城,並趕緊拜見知州,知州驚奇地說道:“聽說您回家,已經派人前往迎接。管城門的官員還沒有報告你已到達,你怎麼已經到了這裏?”王曾說:“我僥幸考中狀元,哪敢煩勞郡守和父老們迎接?這是加重我的罪過呀。所以更名改姓,騙過了歡迎的人和城門官員,前來拜見。”知州感嘆道:“您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狀元啊。”
王曾端厚持重,在朝為官,進退有禮。在他擔任宰相期間,處事穩重,沈默寡言,為官清正廉潔,言國家利害之事,都詳審明晰而又合情合理,因而他得到當時人民和士大夫的普遍愛戴和擁護。名相范仲淹曾經對王曾說:公開地任用賢人名士是宰相的職責,您德高望重,惟獨缺少這一點。王曾答道:作為執政大臣,把恩賞全攬到自己身上,那怨恨歸誰呢 ?由此范仲淹嘆服,時人皆稱王曾為賢相。
王曾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重視興辦學校,將學校作為教化民風的重要場所。著名學者石介,在《題鄆州學壁》一文中寫道:“沂公(王曾)之賢,人不可及。初罷相,知青州,為青州立學。移魏(指河南府),為魏立學。再罷相知鄆州,為鄆立學。而罷相為三郡建三學。沂公之賢,人不可及!”
寶元元年(1038)十一月,宰相王曾去世,宋仁宗為此兩天不視朝政以示哀悼。宋仁宗皇祐年間,也就是王曾死後十余年,宋仁宗親自為王曾的墓碑篆刻“旌賢之碑”,又改其鄉曰:“旌賢鄉”,大臣賜碑篆,自王曾開始。
發稿:2007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