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就有桃花源:淡泊的真味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遊乾桂【明心網】俄國作家尼.奧斯特洛夫斯基替當下做了更有意思的註解:“應該充分的生活,因為意外與疾病,隨時都可能結束人的生命。”
人真的不該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說的那樣,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說是不想,但很多人卻又往往如此,很少人懂得喊停,在人生的旅程中,享受一絲絲的歡愉。
這與我的原住民朋友大異其趣,我們常常以疏懶稱之,但我卻以為這是樂天知命的好榜樣;國中至大學之間,寒暑假,我常前往山上打工,一待就是一個半月,有時摘梨,有時取水蜜桃,種菜時有時需要牛,村子裏只有一只,屬於一名原住民的財產,他是村長,但常常不在村中,聽說逍遙去了。
菜園需要牛時,必須提前通知他,犁了幾天,錢取走了,便自動休息,不來上工了。老板遣我催促,村長就是不來。
“有錢賺啊。”
“夠了!”
“夠了?”
“是呀,這個星期之前,我都夠用。”
任務失敗,我們只好各自拿起鋤頭賣力鋤著地,過沒幾天,他又自動牽著牛來上工了:“不是還夠用?”
“昨天多了兩瓶,不夠用了。”
有一天,我偷偷問村長:“沒有來上工的時候,你跟牛去那裏?”
“我在喝酒,它在吃草。”
“不想多賺一點錢?這樣子幾年之後,就可以悠哉遊哉過日子了呀。”
他扮了扮鬼臉,很認真的說:“我現在就是這樣呀。”
原住民的當下美學,我算領教了。
人類學家馬歇爾.沙林士(Marshall Sahlins)這麼說:“世界上最原始的人擁有的物質很少,可是他們並不窮。貧窮並不是某些東西缺少,或者意欲與目的無法獲得實現;首先,那是與人有關的問題,貧窮是一種社會狀態,是文明發展出來的。”
身貧心富,看似矛盾,卻不矛盾,如果只是很有錢,卻陷入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司的矛盾裏:“我連做人都很吃力”,便不值得了。
可惜,現代人全成了做人都吃力的人家夥。
每個人對於某一種選擇,都有幾百種不同意的理由,但即便你堅持自己的想法無誤,都得好好想一想,這麼做真的很開心嗎?或者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面具,也許有些人在你眼中並不值得一提,錢賺得沒你多,學歷輸你,職位與你差上一截,但是那個人的歡樂卻是你遠遠比不上的。
有錢的醫生與開心的花農,我寧可選擇後者,這是真心話,你做何決定?
日漸重視夜的價值,不隨意浪費,而是把它取來與歡樂接軌,最近常與兒女一起說笑話,這是我近年來最大的喜樂,你一個,我一個,把夜串成笑聲連連;它直可比擬童年隱身在老榕樹下,聽長輩說鬼故事一樣,帶點浪氛圍。
有人以為我什麼都不缺,什麼都有……不!我只是淡泊了一點。
發稿:2007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