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農歷三月初一為“蝴蝶節”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曉蕓【明心網】農歷的三月初一被稱為“蝴蝶節”,主要是源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之一。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將他與民間的節日聯系起來,使節日形成了獨特的情趣,也使故事的意境深刻。
唐朝張讀的《宜室志》裏面所記載梁祝傳說,文字較簡,但已成為眾所皆知的故事。到了清代梁祝故事比較詳細,《寧波府志》記載:“晉梁山伯,字處仁,家會稽。少遊學,道逢祝氏子,同往肆業。三年,祝先返,後二年,山伯方歸。訪之上虞,始知祝女子也,名曰英臺。山伯悵然歸告父母求姻,時祝已許郱城馬氏,弗遂。山伯後為縣令,嬰疾弗起,遺命葬於郱城西清道原。明年祝適馬氏,舟經墓所,風濤不能前。祝聞有山伯墓,臨冢哀慟,地裂而埋璧焉。馬言之官,事聞於朝,丞相謝安奏封義婦冢。”故事記載曲折離奇,觸動心弦而富有情趣。
清朝的《祝英臺小傳》也記載了這個傳說故事:“祝英臺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無兄弟,才貌雙絕。父母欲為擇偶,曰:‘兒當出外遊學,得賢士事之耳。’因易男裝,改稱九官,遇會稽梁山伯,遂偕至義興善權山之碧鮮巖,築庵讀書,同居、同住、同宿三年而梁不知為女子。臨別與梁約曰:‘某月日可相訪,將告父母,以妹妻君。’實是以身相許。梁自以家貧羞澀畏行遂至延行,父母以英臺字馬氏。後梁為鄞令,過祝家詢九官。家僮曰:‘吾家但有九娘,無九官也。’梁驚悟以同學之誼,乞一見,英臺羅扇遮面,出一揖面而已,梁悔念成疾,卒,遺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臺將歸馬氏,命舟子迂到過其處。至則風濤大作,舟遂停泊。英臺乃造梁墓前,失聲慟哭,地忽開裂,地入塋中,繡裙綺襦化蝶飛散,俗傳是兩人之精魂。今稱大彩蝶,尚謂英臺雲。”
梁山伯與祝英臺淒美愛情故事的傳說,表達男女主角從相識、相知、到相愛,人們有感於這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就把她們讀書的碧鮮庵改為“英臺讀書處”,又建起了“祝陵”。
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一,青年老少都到“祝陵”,英臺讀書處來憑吊一番,緬懷這一對古代青年男女對愛情堅貞不屈的可貴精神。此時,雙雙彩蝶飛舞在滿山的杜鵑花之間,正是:“讀書人去剩荒臺,歲歲春風長野臺;山上桃花紅似火,雙雙蝴蝶又飛來。”此情此景,加上梁、祝死後化蝶飛散的傳說,所以人們就把這天稱為“蝴蝶節”。@
發稿:2007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