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閂勝於門閂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貫明【明心網】當人類的道德標準維持在很高的水平時,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地方。對於一個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講,“三尺頭上有神靈”,盜竊與行惡形同於向神佛挑戰,因此真正修煉的人自有心法約束,對神佛心存敬畏之念,不敢任意妄為。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就是以“信仰為本,道德為尊。”至於人世間的法律,不管懲罰如何嚴酷,對於行惡的人來講總是治標不治本。這是因為即使用強制的方法限制住一個人的行動,但是卻無法管住他想行惡的心,在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他仍然會做壞事。
據說有一位女新聞記者去外地采訪,時間很晚了,前不著村,後不見店,只好借宿於一座寺廟。方丈住持把女記者帶入一間客房後說:“施主就在這裏安歇吧。” 女記者將室內打量了一番,不禁紅著臉對方丈說:“這門沒有門閂。”“阿彌陀佛,”方丈雙手合十,意味深長的回答說:“施主啊,出家人沒有門閂卻有心閂,心閂比門閂更保險。”
世上的門閂有千萬種,再高級的防盜門,閂得了君子,閂不住小人,閂得了別人,閂不住自己。看起來非常安全的保險櫃,也無法防止監守自盜。只有心閂,才是雙保險閂,既閂得住心魔,也閂得住邪念。沒有信仰的人就沒有心閂,用法律的方法去懲罰他也未必能使其真心改過,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善心去感化他,這就是防盜的最佳良方。
在中國古代,陳O佋翁鶼氐南亓睢R惶歟腥朔謁椅萘荷獻急感星裕翺伡攪耍閹雍骯唇痰妓擔骸安緩玫娜耍灰歡ū拘躍筒緩茫怯上骯哐傻模萘荷系哪俏瘓褪欽庋娜恕!幣換岫⊥稻吞呂矗蛟詰厴舷虺翺伻獻鎩3翺佀擔骸翺茨愕哪Q幌笫歉齷等耍孕星雜Ω檬怯捎諫釔獨г斐傻摹!庇謔撬退驕聿跡興墓撕竽僑嗽僖裁揮行星浴?p>明代於令儀為人忠厚,不損人利己,晚年時家境很富裕。一天夜裏有盜賊進入他家,他的兒子們抓住了盜賊,原來是鄰居的兒子。於令儀說:“你平時很少犯過,何苦做起小偷來了?”那人回答說:“是貧窮逼出來的。”問他需要什麼,那人說:“一萬錢就足夠買食物及衣服了。” 於令儀就給了他一萬錢。小偷剛離開,於令儀又叫他回來,小偷很害怕。於令儀說:“你很窮,夜裏背著一萬錢回家,恐怕被巡邏的人盤問。”於是留他到天亮才讓他離開。小偷十分慚愧,從此改過從善。
用善心去感化偷盜者或行惡者,或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然而,人世間的真理是以善制惡才能真正從根本上除惡。裝上心閂克己自律並以善心待人,就勝於人世間的任何防盜設備。@
(正見網)
發稿:2006年9月13日
更新:2006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