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賢君唐太宗故事:知錯能改、求諫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沈芳如【明心網】知錯能改
唐太宗即位後,諫臣魏征有一次當著重臣面前激烈指責唐太宗,弄得太宗面紅耳赤,下不了臺,回到宮中仍憤憤不已:“魏征欺朕太甚,若不扔進大牢,難解朕心頭之恨!”
長孫皇後聽到後,上前詢問。
太宗氣憤難耐地說:“朕打算建幾處宮苑以備遊獵,魏征硬是反對。”
長孫皇後一聽,即入室內換朝服,鄭重地向太宗拱手道賀,使太宗莫名其妙:“皇後所賀何來?”
皇後莞爾一笑:“君明臣忠,犯顏直諫,乃治世之兆,天下還有比這更大的事嗎?如何不賀?!”
太宗立即恍然大悟,悔悟道:“非卿所言,朕險些鑄成大錯啊!”
次日,太宗便隆重設朝,極力表彰魏征,進而廣開言路,求諫納諫。@
求 諫
請人批評自己,本就不易,知錯立改,更為難事。若無寬廣心胸,若非從善如流,是決然辦不到的!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正直國君用奸臣,國家不可能太平,忠心大臣侍庸君,也無法治理安定。只有聖君與賢臣的結合,天下才可太平。以後,希望諸臣說話耿直,讓良君賢臣共同治理天下,使所有百姓都能安居樂業。”
之後,太宗果然說到做到,將諸位大臣的奏章貼在墻上,以便時常觀看,警惕自己。
太宗也對臣說:“自古以來,帝王之中多有放縱情性、喜怒無常者,高興時任意賞賜,發怒時亂殺無罪。而國家的損害、混亂、滅亡,無不從此導致。朕從早到晚,都希望諸臣能盡力規諫朕的為人處世,而諸臣也要懂得接受規諫,怎能因別人話語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護短不接受呢?假若不接受別人規勸,又怎能好好勸諫朕呢?”@
發稿:2005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