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雞為何是“五德之禽”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以避邪,還可以吃掉各種毒蟲,為人類除害。所以,開年第一天民間剪雞作窗花,而且把這天定為 “雞日”。

這種風俗是根據古代神話演變而來的。據說,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根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裏方圓,樹頂有一只金雞,日出報曉。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元旦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古人元旦刻桃木為神像,立在大門前,還要插幾根公雞毛象征天雞,後來桃符演變成春聯後,插雞毛的風俗就變成剪雞貼在窗上作裝飾的風俗了。現在農村裏剪窗花最常見的也是公雞。在《荊楚歲時記》上,對元旦剪雞的風俗即有所記載,看來這個風俗在南北朝時就開始了,至今至少流傳了一千五百年以上。

古代,每年正月初七日以前是為“說畜日”,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

為什麼這麼個排法呢?古代典籍裏找不到出處。但舊時民間《農家雜事》一書,說此種排法有三:一說是按人類馴服六畜的次序排,雞最先馴養成家畜,狗次之,其它依次類推。二說是按六畜的大小排列,雞、狗體積較小,排在前面,牛、馬體積較大,排在後面。三說是按六畜和人的遠近排列,俗說,沒有雞狗不成家。老人們認為雞、狗可以撿食家中撒掉的糧食,為主人消災免罪,所以雞、狗都養在屋裏,接近於人,豬、羊次之,牛、馬則另有欄和廄,離居室最遠,所以排在最後。看來,後一說似乎有些道理,古代神仙故事裏說,漢朝的淮南王劉安成了神仙(其實他是因謀反被迫自殺的),飛升到天上去了,連家裏的雞狗都一起帶到了雲中,俗語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從沒說過豬羊牛馬跟著主人升天的故事。

六畜日雖算不上是節日,但舊時農家重視六畜,正月初,頭幾天按六日向豬圈、羊欄、牛棚貼紅紙條、點香的風俗還是到處風行的。還有的以天氣的陰晴來占蔔牲畜的興衰,認為雞日天氣晴和,是年雞旺,陰晦則雞有災病;狗日天氣晴和,是年狗旺,陰則狗有災病。余者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