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歷史故事:“天下楷模”李元禮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天下楷模李元禮”,是東漢太學生中流傳的一句諺語,意思是說,李元禮的道德人品足為天下士人的楷模。李元禮是誰?他就是東漢時期最著名的“黨人”之一李膺。那麼,什麼叫“黨人”呢?我們的故事得從這裏說起。

東漢末期,“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宦官),士子羞於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hé)公卿,裁量執政”。但這些好“清議”的“士子”、“匹夫”和“處土”們,卻被當時的“執政”誣為“部黨”或“鉤黨”,而加以殘酷迫害,致使大批士人“皆死獄中”,“死徙廢禁者六七百人”,甚至“更考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禁錮,爰及五屬(指“五服”之內的親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這幕悲劇還沒收場,黃巾大起義就爆發了,於是,“朝野崩離,綱紀文章蕩然”,東漢王朝滅亡了。

這樁公案,據史載,是“始自甘陵、汝南、成王李膺、張儉”。李膺,本是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縣)人,性“簡亢”,不愛交結,獨與當時名士荀淑和陳O仯╯hí)為師友。及長,舉孝廉,累官至河南尹(主管京都洛陽一帶地區的最高司法行政長官),和司隸校尉(督察州郡長官德行政事的官員)。他在任河南尹期間,河內(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有個搞占蔔的人叫張成,“教子殺人”。殺人者死,國有常法,於是李膺就把他正法了。誰知此人與宦官有勾連,於是他的弟子牢修就上書誣膺“養太學遊士,結交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桓帝這個昏君便“班下郡國,逮捕黨人”。李膺自首當其沖,只是由於外戚大將軍竇武上表為請,他才被“赦歸田裏”。史書所說黨事“成於李膺”,就是指的這件事。

後又由於太尉陳蕃和竇武的保舉,復拜司隸校尉。這時,大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為野王(今河南沁陽縣)令。他自認後有靠山,於是作威作福,肆無忌憚,“貪殘無道,至乃殺孕婦”。李膺到任後,聽說此人竟如此兇暴,即下令追究。張朔“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第)舍,藏於合柱中”。李膺察知底細,即“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張讓乃“訴冤於帝啼詔膺入殿,禦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辟之罪”。李膺回答說:“昔仲尼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今臣到已積一旬,私懼以稽留為衍,不意獲速既之罪。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kè tián,滅)元惡,退就鼎鑊(huò,鍋烹刑),始生之願也。”桓帝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從此以後,宦官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由於李膺居官清廉,持正嫉惡,能於“朝廷日亂,綱紀頹弛”的情況下
“獨持風裁”,所以深得士人的尊敬。而士人也以得與李膺交往為榮。“士有被其容接(結)者,名為登龍門”。他被尊為當時的“八俊”之首。

隨著社會正義力量的增長,邪惡勢力卻更加猖狂。桓帝死後,靈帝即位,宦官張讓、趙忠、曹節、王甫等更是作威作福,肆無忌憚,不但“並起宅第,擬則宮室”,且造“萬金堂”於西園,暴斂“金錢繒帛,仞(盈,滿)積其中”,而且,他們的爪牙也“布列州郡,所在貪殘,為人蠹(dù)害。”在此情況下,李膺遂與外戚竇武和太尉陳蕃共謀誅滅宦官,以期挽救王朝免於覆滅的厄運。誰知謀泄,陳、竇被害,朝廷遂又大肆搜捕“黨人”。這時,親友奉勸李膺“可去矣”,但他卻說:“事不辭難,罪不逃刑”,乃諧詔獄,而被“考死”,妻子徙、門生、故吏及其父兄並被禁錮。

這就是李膺的一生。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秉持正義的一生,是同代表邪惡、貪殘、橫暴的宦官鬥爭的一生。雖然,他沒有把宦官誅滅,沒有挽救東漢王朝覆滅的命運,但他嫉惡如仇的高尚品質和敢作敢為的性格特征以及光明磊落的道德人格,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裏,而那些無惡不作的宦官則被後人唾罵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