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解讀廉石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江蘇蘇州市碑刻博物館——蘇州文廟內,陳列著一塊高兩米的普通花崗巖石,它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廉石。

據地方史料記載:東漢末年,江蘇蘇州有一位讀書人陸績,他通天文、歷算,博學多才。後到外鄉為官,官至郁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在他鄉為官多年,深得當地百姓稱贊。待到郁州任期滿,卸任回歸故裏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籍外,竟然沒有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風浪,難以入海航行。迫不得已,陸績只好讓人隨意搬取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

陸績返鄉不久,32歲就去世了。但當年渡海的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時至明代,當時蘇州監察史樊祉,聞得陸績其人和郁州石的來歷,便於弘治九年命人將這塊“鎮船石”從陸績故居門前移至蘇州市觀前街玄妙觀的一側,造亭一座,令匠人刻上“廉石”兩個鬥大隸書字,並嵌以紅色,供人瞻仰。  

“廉石”,不過是一塊極普通的石頭。它跨江過海,歷經1700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地矗立於世,個中深意,頗值得人們思考。

古時為官者,“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君不見大貪官和王申,家藏財寶超過國庫,其貪之巨,令人嘆為觀止。而如陸績那樣,為官一任、掌權一方,能有如此的廉潔,實屬不易啊!

“吃的是粗米,穿的是布衣。”一代廉吏於成龍告老還鄉時,他的車上裝了許多壇壇罐罐。他說,他每到一個地方為官總要“刮些地皮”,做為日後的紀念。他刮的是他鄉土地上的一把泥土啊!他帶回來的是對他鄉人民的深厚情誼!與貪官汙吏們搜刮的民脂民膏,帶走老百姓的血汗相去甚遠。

史書記載,於成龍在楚地做官時,兒子去看他,臨別時,只是“署中偶有腌鴨,割半與之”,其他全無,民間有“子公豆腐量太窄,長公臨行割半鴨”之譽。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也是做過封疆大吏的,“恩隆九族,遍及親疏”,對別人總是十分慷慨,但到自己罷官的時候,“不能具還裝,至鬻一匹馬以行。”說是連回家的行李也置辦不起,只好賣掉一匹老馬才得以登程。

唐玄宗時的劉長源做汝州刺史,“清白自將,後去州,送車二乘”,人們送給他兩輛車,他才能把家眷和一些日用品拉走,即使如此,他還說:“吾祖罷魏州,有車一乘,而圖書半之,不及先人遠矣。”一個古代官吏如此忠於江山社稷,能做到公正廉潔,體恤民情,實屬難能可貴。

人們期盼清官、好官,老百姓希望為官者能夠體恤民情、廉潔奉公。因此,一塊“廉石”,可謂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塊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