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一盞心燈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姜雪鷗【明心網】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洛杉磯的一個富翁醉酒後躺在街頭,警察要扶他回家時,他卻說:“家?我沒有家。”於是警察又指著富翁家的別墅問他:“那不是你的家麼?”“那只是我的房子。”富翁說。
這個故事給我的感觸很深。首先讓我想到的問題是:什麼是家?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錯覺,認為家就是房子。實則不然。單從字面上理解就不相同。“家”應當是由父母和子女構成的,而房子僅僅只是一處住所,並無其他意義。再說,“家”是一個充滿溫馨和幸福的大團體,而房子卻是冷冰冰的磚瓦之物。
兩者大不相同。人可以沒有房子,但不能夠沒有家。有時候在絕境中,家的溫暖會是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偉大力量。而沒有了家,就會像故事中的那位富翁一樣成為一個“金錢富裕,精神貧乏”的人,那樣的人生是毫無樂趣可言的。
還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盧旺達內戰期間有個叫熱拉爾的人。他本來有一個四十口人的大家庭,可戰爭使他的親人有的離散,有的喪生。當他歷盡艱辛找到5歲的女兒,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因為經歷了生死關頭,還能找到自己的一個親人,哪怕只有一個,他也便得到了家的溫暖!所以,他那時的心情,我們是不難理解的。
家是漂泊者的港灣,是心靈的驛站。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高曉松說,家就是有個人點亮一盞燈在等你回去。家所帶給你的溫暖,正如這寒夜的燈光,甜蜜而柔和,給你鼓勵和勇氣。小說《夜玫瑰》中男主人公柯志宏在兩天晚上回家時都面對著黑暗,甚至還撞到了小腳趾之後,終於在第三天晚上等到了氣消後的女主人公葉梅桂扭開的壁燈,他興奮得拉著小狗小皮的爪子歡呼雀躍。那種心情,或許就是為自己的心找到了歸宿之後的欣喜吧!
每個人都懼怕死亡,可史鐵生例外。他說“死亡”是離家出走的人在外面玩夠了回家去的過程。這種獨特的比喻或許來源於他對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他母親表達的深深歉疚吧。歉疚在母親生前沒有好好孝敬她,更讓他歉疚的是他母親徘徊在地壇裏的腳步。這腳步,讓史鐵生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可他的母親卻再也感受不到了。
其實,家就是一盞燈,一盞在每個人心中常燃的心燈。讓我們每個人都點亮那盞心燈,因為有了它,我們永遠都不會寂寞,永遠都不會寒冷。
發稿:2004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