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務實的齊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齊國昌盛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重民務實。齊國行政的務實性主要體現在“因民俗”、“重人本”和“治國必先富民”等治國措施上。首先是“因民俗”。姜太公“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勸女工,極技巧”,就是因為他註重“因民俗”,以充分發揮齊國的地利和民俗之優勢。這是“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的一個主要原因。齊桓公和管仲的改革之所以成功,也是由於他們堅持了“因民俗,順民欲”和“與俗同好惡”的原則。史稱“管仲任齊相……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史記•管晏列傳))。
其次是“重人本”。一是重百姓修養生息。強調不誤四時、不奪民力是生財之道,取而有度、節而有制是用財之法。管仲的名言是“地之生財有時,民之用力有倦”,“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管子•權修》,《國蓄》)。二是視賢才為國寶。把人才視為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如齊威王與梁惠王論國寶,梁惠王以珠玉為寶,並以珠玉飾車十二乘為炫耀。威王說:“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裏,豈特十二乘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其三是治國必先富民。這是管仲的一個重要思想。他認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窮則難治。”“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這是因為“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淩犯禁”。(《管子•牧民》,《治國》)。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齊國始終堅持本末兼營,農工並作,產商互補。尤其是強調“無市則民乏”,一以貫之地堅持太公之制,“設魚鹽商工之利”,富國強兵。再如晏子治東阿,“屬托不行,貨賂不至,陂池之魚,以利貧民……民無饑。”(《晏子春秋》卷七)。
重民務實是富民興國的基本法寶。齊國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切富民興國的措施,都必須建立在重民務實的基礎之上。魯國和齊國是同時分封的國家,為什麼魯國既沒有躋身於春秋五霸,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徒言禮,不能自立”,“禮極傷國”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發稿:2004年3月16日
更新:2004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