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天象與人間:“熒惑守心”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陳思

【明心網】“天人和一”是中國古代對人、生命、天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認識。觀天象是歷代朝廷必有的一項專職。天象的觀測對皇帝的決定起著重要的影響。觀漢代皇帝詔書言及災異時,行文間頗多懼詞,而大臣亦多因災異上疏,將社會上許多失當的措施、或皇帝個人的過錯,與災異關連起來,藉此獻策謀求解決之道,顯示出古人的天人感應思想。

“熒惑守心”是指火星運行到與心宿(位於天蠍星座)重疊的星象。“熒惑”即五星中的火星,其字義含有眩惑的意思,熒惑之為星名,多指悖亂、殘賊、疾、喪、饑、兵等惡象,其占文甚至關系著君主之天命,《史記•天官書》云:“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更突顯出熒惑在觀天象上的重要性。心宿則是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屬於東宮蒼龍七宿,心宿大星在星占上指的是天王(即皇帝),其前後星指的則為天王之子。

西元前170年左右,馬王堆漢墓帛書《五星占》提到熒惑“其與心星遇,則縞素麻衣,在其南、在其北,皆為死亡”,已清楚地以熒惑入心宿代表為死亡的征兆,但卻未指明死亡的對象,據《史記.天官書》曰:“火犯、守角,則有戰;房、心,王者惡之也”,則“熒惑守心”的當災者,應該是皇帝,至若王者為何“惡之”則並未說明。

綏和二年以前,文獻至少出現三次“熒惑守心”的天象記錄。第一次發生在宋景公三十七年(480BC),當時的天文官子韋提出建議,把災禍轉移給宰相、百姓或當年的歲收,但是景公仁民愛物,不願答允,據稱此感動上天,令熒惑移徙了三度。由於轉禍必須找相當份量的人或事才有效,從子韋建議的轉移對象來看,“熒惑守心”當災的對象似乎是景公本人。

據《漢書•天文志》的記載,第二次的熒惑守心,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六年(211 BC),文中將“熒惑守心”與秦始皇死亡、嫡庶殘殺及二世殘暴關連在一起,亦代表死亡或殺戮的意思;第三次發生於漢高祖十二年春天(195BC),《天文志》更直接將“熒惑守心”視為四月皇帝崩殂的前兆。

漢成帝綏和二年的“熒惑守心”事件,導致了丞相的死亡。次月,“素疆,無疾病”且正當壯年的成帝暴崩,死因不明。

天象與人間是相互感應的。在中國古代,例如漢文帝二年(178BC)十一月晦發生日食,皇帝因此下詔罪己,並且首次因天變而詔求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開創了漢代取士的新徑;又如金海陵帝攻打宋朝之前,亦曾經多次問詢天文占候,做為出兵的參考;即使到了清朝,當政者也不敢輕忽天變,如順治九年 (1652),蒙古的達賴喇嘛前來中國,滿漢大臣對皇帝是否應出邊外親迎的儀節,各持不同的看法,洪承疇等即藉當時“太白星與日爭光”及“流星入紫微宮” 兩天象上疏,並可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順治的決定;其他如因天變而行大赦、罷三公、減常膳、避正殿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