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感恩的燭光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劉墉

【明心網】1996年的元月15日,在電視上看到一則令我驚訝又感動的新聞。

日本神戶,經歷空前大地震的廢墟上,聚集著一群人,他們不是去憑吊死去的親人,而是看著自己的愛子,愛女,穿著傳統的日本服裝,走上一個高高的臺子。

每個孩子大約都只有十五六歲,很恭敬的走上臺階,向中間的一位老者和四周的觀眾行禮,然後拿起弓箭,瞄準,射向遠處的標靶,再鞠九十度的躬,敬謹地退下。

原來那是日本傳統的"成年禮",顯然學自中國,取《論語》上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可不是嗎?無論射的好不好,他們都彼此行禮,表現君子之爭的風度。真沒想到,在中國久不施行的儀式,竟被日本人學了去。

而且,盡管震災還未完全復建,又在元月的嚴寒之中,他們仍然堅持舉行這成年禮。

* 每個民族都有成年禮

大概世上每個民族都有所謂的成年禮吧!從那一天起,女孩可能改變了發型,表示他長大了。男孩可能戴上了帽子,表示他不再是毛躁的小夥子。在某些保守的宗教國家,女孩子從這一天起,就不能再露著面孔,赤著臂膀在街上奔跑,而且成為謹言慎行的大閨女。在一些非洲部落,男孩子要隨著族長進入深山。經歷一段艱苦的磨練,甚至在身上烙下巴痕,表示成為一位佼勇的戰士。還有些地區的人,必須投身寺廟,經過一番清修,才被認作是個有思想的成年人。

* 成年的權利與義務

看一個民族的成年禮,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價值觀。有的民族重視勇氣。有的民族重視思想。有的強調自制的功夫。有的偏重待人的態度。

總之,到這一天就不一樣了。

你不是希望早早長大,希望把你當成人對待嗎?現在,可以了。你成年了,能戴帽子,能飲酒,能上桌和大人一起吃飯……但是相對地,你也應該要有風度,有雅量;你更應該由被照顧的孩子,變成可以貢獻社會的成人。這個世界從今天開始,是你的了,你成為了主人,你也承擔了使命。

愈想,愈覺得成人禮實在太有道理了,它做了“宣示”,給了“權利”,也交了“義務”。

如此說來,我們是不是應該恢復成年禮的習俗?或者,即使不舉行這樣的儀式,在心裏,也能用自己某一年的生日,當作成年禮呢?

* 甜蜜十六歲

最近,我參加了一位外國朋友為孩子舉行的成年禮。

慶祝女兒十六歲生日,父母邀請了幾十位親朋好友。

像婚禮般,主角穿著粉紅色的紗裙和低胸的上衣,站在門口,與到場的家賓一一寒暄。

音樂起,主角和她的父親在大家的圍繞下翩翩起舞。所有的賓客一齊輕唱:“甜蜜十六歲……”似乎在那歌聲中,送出一個消息――

這個女孩長大了,就將投入大學,投入社會,投入另一個男人的懷抱。

於是那歌聲也就在喜悅中帶了酸酸的滋味。

晚會的最高潮,是為一個大蛋糕點蠟燭。

十六歲生日,點十七根蠟燭。由那女孩自己點,每點一根,就說一段話:

這第一根蠟燭,獻給我的母親。無論何時,何地,我出了問題,你總是在那兒,幫助我,不論有什麼苦悶,你總是傾聽我的訴說,我真不知道,如果沒了你,我的心靈會怎樣漂泊……

這第二根蠟燭,給我的弟弟。我真不願意說,但我還是不得不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終我一生……

這第三根蠟燭,給我的妹妹,有時候我覺得你好煩,可是我好愛你,也知道你好愛我。你頑皮的眼神背後,總藏著深深的關懷;在我哭泣的夜晚,你總坐在我的床邊……

這第四根蠟燭,給我的祖父母。當爸爸給我十塊錢的時候,他們早就偷偷給我二十塊了;當媽媽給我一勺冰淇淋的時候,你們總多給我第二勺。你們的心裏藏了我的小秘密,我的心底總有你們的大甜蜜……

一支一支蠟燭點下去,每一支都是一種感恩,直到最後那支:

這第十七根蠟紙獻給我的父親。你雖然會對我吼,但那是為了愛;你雖然曾經偷看我的日記,但那是為了關懷,你以前跟我打球會輸,因為想讓我贏;你現在還會輸,因為你把我養的這麼強壯。爸,願你永遠年輕,祝你永遠健康,你是我永遠的肩膀與依靠……

* 生命的燭海

不知是否因為燭光閃爍,每個被叫到名字,走上前,與女孩一起點亮蠟燭的人,眼裏都閃著特殊的光芒。

我突然有一種感動,想告訴每個國內的年輕朋友:

我們的生命,不就是這樣嗎?

一歲一歲的生命,像一支一支的蠟燭。在父母,親人的愛護下,我們被點亮,終於成為一大片燦爛的燭海……

慶祝十六歲的生日,就像參加一個成年禮。一方面歡欣自己成年了,一方面要不忘“感恩”。且以那被大家點起的燭光,再去照亮更多的人。

(《攀上心靈的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