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心與道心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明心網】佛家說,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束縛。
不能簡單地把佛理解為一個宗教的概念。中國的漢字賦於它特別的含義:人為為偽,人弗為佛。這意思是:凡是人所刻意追求的東西,就一定是偽的,不合乎天道的;凡是人所不肯作為的,就必定是佛的境界。
中國的先哲,由此悟到機心與道心的區別。機心,指一個人處理事務的方式以利益至上,有偽的成分;道心,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培植悲天憫人的優雅情懷。禪宗五祖弘忍告誡弟子要“看住自家心”,就是提醒他們不要墜入執著與妄想之中。
遺憾的是,在財富至上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的機心越來越發達,變化多端,迷不知終其所止;我們的道心卻日漸遲鈍,猶如古道西風中的瘦馬。整個人類偏離了理想的軌道,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人與自然的相親,變成了人向自然的掠奪。人類越來越自私了。在提倡“天人合一”的中國,這一點也不能幸免。自然中所有的物質,不管是森林、河流、礦山和土地,甚至小心翼翼生活在遠離人煙的藏鈴羊,或者是藏於春天深處的一聲蛙鼓,都被用來貼上商標,從中榨取金錢,如此作為,似乎只有一個動機,為的是在全球的財富爭奪戰中,得到一個名次。
從道心出發,我們可以合理地利用自然,開發自然;從機心出發,我們的所有活動都體現了極端的功利性,為了暫時的輝煌,我們不惜伐林驅雀,竭澤而漁,這是多麼愚蠢,又是多麼可悲的舉動啊!
說到這裏,請允許我講一個小故事。
三十五年前,我作為一名知識青年下放農村,在大別山深處一個小小的村落,一位年屆五十的老農民接待了我。這位農民一輩子到過最遠的地方,就是二十裏路外的區政府所在的一座小鎮。局促的視野,使他對生活沒有任何奢望。他沒有故鄉的概念,因為他不是浪跡天涯的遊子。閑談中,他聽說我到過北京,便問我見過毛主席沒有,我說沒有。他頓時感到十分詫異,問道:“你和毛主席住在一條街上,怎麼見不到他呢?他難道早晨不出來挑水嗎,也不出來買菜嗎?”聽到這句問話,我立刻笑了起來,這是一種嘲笑。去年,我又回到了那個小山村,老農民還健在,已經八十多歲了。他的笑容仍像當年一樣憨厚,仍然過著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生涯。所不同的是,村子周圍的山林都分給了農戶,老農民將屬於他的那片山林,培植得非常茂郁。他領著我走進那片森林,告訴我這些樹是怎麼種養的。這一棵樹為什麼長得很快,那一棵樹為什麼長得很慢。什麼時候,林子裏出現了錦雞,又是什麼時候,豹子在這林子裏叨走了山羊……他娓娓道來,沒有任何驚世駭俗的故事,但我仍被他的談話深深地吸引。我們這個時代已經過分地矯情,到處都是“真士隱去,假語村言”,可是,在這個老農民的嘴中,我聽到了已經久違的童話。我當年嘲笑了這位農民,現在,這位農民用他平淡無奇的生活,嘲笑了我們整個時代。
這位老農民不懂得科學,也不會想到借用那些稀奇古怪的名詞來裝飾自己的人生。但我依然敬重他生活的智慧。在他的生命中,充滿了愛與敬畏,所以他沒有機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建造了詩意的生活。
上世紀初,蔡元培先生闡發明代大儒王陽明的觀點,提出“知行合一”。一百年過去了,這口號不但沒有過時,反而更顯出了它的緊迫性。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不但要“知”,更要身體力行。幾年前我到西安,專程去了一趟輞川,結果大失所望。王維筆下的人間仙境已不復存在,既無蓊郁的松林掩映明月,亦無潺o那迦謔狹魈剩矍八且黃懵兜幕仆戀亍N抻怪靡桑饈僑松撕ψ勻壞慕峁T諼頤塹納鈧校戀氐納襯敫星櫚納襯峭苯械模亟覽齙淖勻唬頤遣荒苊揮邪乖焓獾納睿切媵Р豢苫蛉薄N抑孕南M獾拈ㄖ匭祿氐交牧溝奈鞅保刖次分匭輪髟孜頤塹納睢?p>(《文匯報》)
發稿:2004年10月29日
更新:2004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