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幸福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郭木【明心網】美國人總喜歡什麼話難聽就說什麼。明尼蘇達大學一個行為孤僻的博士說,幸福感受取決於遺傳。他指出,一對雙胞胎,即使他們中的一個做CEO,另一個做水管工作,但對人生的滿意程度仍然完全相同。這說明一個的幸福感和他的境遇沒有關系——我相信這個結論會讓許多中國人氣得吐血,因為這會使他們目前追逐幸福的努力顯得可笑。
我有一個做醫生的朋友,兩年前到一個賓館去開會,一眼瞥見領班小組,疑為仙人,便趨前“套磁”。小姐莞爾一笑,用一種很不經意的口氣說:“先生,沒看見你開車來哦。”這位朋友當即如雷轟頂,大受刺激,從此立志加入有車族。前幾天我們在一起吃飯,幾杯酒下肚之後,他告訴我 ,準備把開了一年的“昌河”小面包賣掉,換一部新款的“愛麗舍”。我表示欽佩。然後他問我買車了沒有?我老老實實地回答,還沒有,而且在看得見的將來也沒有這種可能性。他同情地看著我:“唉!一個男人,這一輩子如果沒有開過車,那實在是太不幸了。”
這頓飯我吃得很惶惑。因為按我目前的收入水平,同樣買部“愛麗舍”,我得不吃不喝地攢上好幾年,更糟糕的是,即便我抱定必死的決心,有一天終於買上了汽車,也許在我還沒有來得及品“幸福”滋味的時候,一個有私人飛機的家夥就會同情地對我說“一個男人沒開過飛機太不幸了”,那我這輩子還有救嗎?
這個問題讓我坐立不安了很長時間。如何挽救自己,免於墮入“幸福”的深淵讓我甚是苦惱,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看到了嚴證法師說的一段話:有菜籃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因為幸福其實滲透在提籃買菜這樣平平淡淡的經歷之中。我們時時刻刻擁有著,而我們卻無視幸福的存在。
我突然開悟。原來我的這位醫生朋友在用一個邏輯陷阱蓄意誤導我:沒有汽車是不幸的,你沒有汽車,所以你是不幸的。但這個大前提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汽車”與“幸福”並無必然的聯系。
現在我們的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媒體都在不厭其煩地對大眾進行洗腦:追求成功,緊跟時尚。不擇手段地占有財富是光榮的,窮人都是因為無能而遭淘汰的一族。在這種氛圍中,消費的目的不再是因為需要,而是為了炫耀或是用來證明自己,生活的形式與內容嚴重脫節。許多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社會公認”的幸福標準,把幸福量化為“兩套住房,一輛汽車,漂亮老婆或者有錢老公等等”,一天到晚汲汲於此,幸福沒有找到,時間卻在焦灼中飛速流逝了。其實,要追求幸福,就不能按別人的曲子跳舞,要仔細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把自己的主客觀條件像接受陽光、空氣和塵埃一樣接受下來,堅信人不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平凡中感悟人生的。
在一個成功人士雲集的聚會上,我輕松地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對幸福生活的理解:有飯吃,有衣穿,不生病,做自己愛做的事,所做所為使心靈祥和。
——眾人絕倒!
(《讀者》)
發稿:2004年10月27日
更新:2004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