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惡化:白洋澱幹涸近成定局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周同 編輯【新生1月2日訊】編者按:由於只顧經濟利益,為了滿足人類對生活的享受,自私的欲望和貪婪。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已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破壞。這種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人類的生存發生著深刻的影響。
這種最終將毀滅人類的破壞始於人類道德的敗落。這裏將系列報道我們收集的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這種生態的惡化是觸目驚心的。然而,人們仍舊在不可控制的道德下滑中難以自拔。其實,天地乃為人而存。人不循道,不可稱其為人,天地為何而存?
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位於海河五大支流之一的大清河水系中遊,由互相連接的 143 個大小澱泊組成。“滿澱荷花千頃葦,肥美魚蝦萬片菱”。白洋澱不但是澱區人民生活的依靠,也是各種水生動植物繁衍生息的地方。澱內有魚蝦蟹貝、家鴨野禽、蓮藕菱芡、蘆葦蒲草等多種水生動植物。白洋澱具有沼澤和水域等生態系統,是魚類和鳥類在華北地區中部最理想的棲息地之一。是一個支撐著河流、人與各種生物的生態網。
但是,素有“華北明珠”之稱的白洋澱,水域遼闊、碧波蕩漾的澱泊如今只有一些溝汊還有少許水量。白洋澱總面積366平方公裏,最高興利蓄水位 9.0 米(大沽高程,下同),蓄水量近5億立方米;水位低於6.5米時,僅在澱區的航道溝中有少量存水,被視為幹澱。自去年8月下旬起,白洋澱的水位一直處於6.5米以下,目前水位已到5.1米以下,按水利部門的規定,從整個澱區來說已處於幹澱狀態,如不補水,今年將徹底幹涸。
歷史上,白洋澱鮮有幹澱記載。但自上個世紀 60 年代以來,由於流域內蓄水建壩,人生活對水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及區域氣候幹旱的影響,使入澱水量銳減,幹澱現象多次發生,其中 1983~1988 年連續5年幹澱,不但使白洋澱的秀美風光不再,更使水生態環境遭受滅頂之災,許多水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物種已銷聲匿跡,不復存在,現有魚類 31 種,比 50 年前減少了 23 種。同時,給澱區人們生活造成了極大困難。
近年來,全國遭大旱,海河流域連遭枯水年,白洋澱上遊西大洋、安各莊和王快各水庫基本沒有蓄上水,原靠水庫補水已不現實。面對岌岌可危的白洋澱,專家警告,如不盡快采取相應的補水濟澱措施,白洋澱將會重蹈全面幹澱的覆轍,生態環境將再次遭到毀滅性破壞。
然而,人們的補水濟澱措施只能解救一時。人類無休止的建壩蓄水和人類無節制的使用水源完全破壞了白洋澱自身生命存在的條件。白洋澱上遊共有 4 個大型水庫。白洋澱能在一時的補水中緩一口氣,但是,他的生命之源卻被截斷在上遊的水壩裏。
(正見網)
發稿:2004年1月2日
更新:2004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