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漢為何不提當年勇?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鄭連根【明心網】“好漢不提當年勇”,這是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它實在是一句內涵非常豐富的話,可惜的是,相當多的人對此還沒有深刻理會。筆者不揣冒昧,就此話作稍稍細致的探討,以明辨事理,就教於方家。
在回答“好漢為何不提當年勇”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那些不斷“提當年勇”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相信你我都不陌生,看看電視就什麼都明白了,那裏有一批又一批黃土快埋脖子的人霸占著屏幕喋喋不休地憶“勇”思甜。說實在的,我覺得讓這些本該回家抱抱孫子安享晚年的人來給大家上思想政治課真不是個好主意,因為他們憶“勇”思甜實在是憶不出什麼新意,說一千道一萬,都可用土匪的話來概括其主題:“想當年老子……”
這些不斷提老子當年如何如何的人大致可分以下幾種情況:一、當年本無“勇”,壓根就沒有輝煌過,他們所說的想當年如何如何一類的話都是編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環境的變遷,人們調查起他們當年是否真“勇”,又“勇”到什麼程度已經很困難了,所以有些人便鉆這個空子,杜撰自己的“英雄歷史”,這情形頗像阿Q ,非要說自己當年比別人闊多了,為的就是求一個精神勝利,自欺欺人;二、當年確實“勇”過,輝煌過,但現在已經不“勇”,不輝煌了。他們之所以不斷地“提當年勇”,恰恰是因為他們已經好久沒有“勇”,輝煌過了,甚至連“勇”的本錢和機會都沒有了,他們所能向人炫耀的也只有當年的輝煌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年的“勇”是維系他們生存意義的唯一理由,他們怎麼能不提呢?但我們應該清楚,這樣的人不斷地提當年的“勇”,決不意味著他們就是“好漢”,恰恰相反,這意味著悲哀,一種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悲哀。對於他們,我們應該給予的,更多應該是同情,是慨嘆,而不是艷羨;三、當年“勇”過,現在也還“勇”,但就勇的程度來說,現在明顯不比當年。七十歲的老大爺抓只雞都會累得氣喘噓噓,所以他便加倍懷念自己當年背二百斤黃豆不覺累的歲月;《泰坦尼克號》中的露絲在滿臉皺紋時更加懷念當年的浪漫與風流。事情的邏輯就是這樣,整天喊著減肥的人多是胖子,需要加強營養的人多體弱多病。一些人不斷地提當年“勇”也是同理,他們想重振雄風,屬典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如下判斷:一個總提“當年勇”的人,他的好漢身份是值得懷疑的,他可能壓根就不是好漢,沒有“勇”過,或者本來是好漢,但現在已經不是了,至少,他也處於由好漢向老朽轉變的過程中,開始走“下坡路”了。
再來看真正的好漢不提當年“勇”的幾種情形:一、好漢當年之勇甚大,好漢之名如雷貫耳,世人皆知,無需再提當年之“勇”。提當年之勇,不僅浪費別人時間,而且容易讓人厭煩;二、當年雖“勇”,但現在更“勇”。當年之成就與現在的輝煌相比,屬小巫見大巫,不值得一提。再說成績只能說明過去,好漢更看重的是現在和未來,故好漢不提當年勇;三、好漢當年本無勇。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好漢是現實意義上的,不是歷史意義上的,是現在時,不是過去時,今日之好漢,未必當年就一定“勇”,就像當年“勇”的未必一定是今日之好漢一樣。好漢當年本無勇,現在自然不提當年“勇”了。這不僅反映了好漢謙虛的品格,更包含了所有人都應該遵循的一個思想精髓: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總比本無“勇”卻硬要編“勇”來炫耀要好一萬倍。
通過以上的分析又可得出如下結論:好漢有足夠充足的理由不提當年勇。更可貴的是,好漢不僅不炫耀當年的“勇”,而且善於反思歷史,總結經驗教訓。
至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好漢不應總提當年勇,而到了總提當年勇的時候,他就已經不再是好漢了,至少,他的好漢身份是值得懷疑的。正如一個人當年的成功與輝煌不能保證他現在也同樣成功與輝煌一樣,一個組織,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從它歷史的輝煌與燦爛中也得不出它今天一定繁榮昌盛的結論。相反,總沈浸於歷史的輝煌中不能自拔是危險的,它容易助長自滿情緒,妨礙對現實清醒的認識和對未來的理智選擇。
“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所以,我覺得,當年之“勇”還是不提為好,如果是真正的好漢的話。
(有刪節)
發稿:2003年6月25日
更新:200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