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終生教授:法治和資訊自由定興衰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 法治自由是經濟資本
在一份名為「資訊自由和香港的經濟前途」文章中,陳志武指出,香港並沒有天然資源,而在五十到七十年代曾經幫助過香港經濟起飛的制造業,由於勞工和地產的成本不能與內地競爭而式微。可是,他發現香港有一樣最好的資本,就是「制度資本」;香港的制度架構是圍繞著一個法治、新聞自由和在經濟上不幹預的政府。
同時,他又指出,在傳統的認識中,一個國家的資源多少,也決定了這個國家的財富。不過,他發現這種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已經有所改變;從一九八0年到一九九七年,香港的平均國民總收入(GDP)每年的增長為6.5%。另外,新加坡、南韓、臺灣也有類似的增加,相反,一些石油出產國如沙地阿拉伯和伊拉克,自一九六五年後,每年的平均GDP都下降2%。
* 服務行業倚賴資訊流通
香港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服務行業,當中包括金融服務、醫療和教育,由於服務行業並不生產實質形態的貨品,因此需要大量的資訊來評估質量。陳志武以美國、香港、新加坡及中國四個地區的新聞自由度和服務行業占GDP的比率作比較(見下表),數據顯示,新聞自由度越高,服務行業占GDP的比率便越高。再者,也證明陳志武的論點,就是服務行業能否健康發展,法治和資訊自由是兩個關鍵要素。
另外,值得留意的一個發現是,在以上的比較中,新加坡的新聞自由低於香港和美國,服務行業占GDP的比率也低於美國和香港。不過,從天然資源方面來看,美國會比新加坡豐富,理應新加坡的服務行業比美國更發達,但實際卻相反,證明資訊控制對服務行業發展起抑制作用。
* 經濟與政治腐敗相連
此外,由於新加坡的服務行業與GDP比率較香港低,證明新加坡在這方面還有發展的潛能,關鍵在於新加坡如何對待新聞和資訊自由。陳志武表示,新加坡的經驗意味著經濟資訊和政治資訊是分不開的,因為經濟腐敗通常和政治腐敗連在一起,而且重要的不在於是否允許經濟資訊自由流通而限制政府資訊,而是整個資訊環境都應該是自由才構成資訊自由。
陳志武在文章尾部提到蘇聯、波蘭、甚至中國都希望擁有香港在八十年代的制度架構,這些國家都在掙紮到底首先選擇政治改革然後到經濟改革,還是先經濟改革再來做政治改革。不過,無論如何選擇,這些個家都清楚改革必然會在社會上引起重大的幹擾和痛苦。針對23條勢必窒息香港未來的法治、資訊自由和新聞自由,亦即是香港的經濟發展,陳志武在文章最後反問:「為甚麼(香港)要放棄一些別人如此辛苦也想達到的東西(制度資源)?」
* 資訊自由與服務行業發展關系
國家 1990年新聞自由度 2002年服務行業占國民生值
美國 12 70.70%
香港 30 86.50%
新加坡 60 64,10%
中國 89 27.50%
(新聞自由度是從1到100,1代表最有新聞自由)
發稿:2003年6月19日
更新:2003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