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祖堯: 中國經濟的內憂(三)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於祖堯七.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面臨著依附性低效的外向型經濟結構和加入WTO後來自跨國公司的雙重挑戰
實行擴大內需,是確保我國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方針。我國是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擁有當今世界上潛力最大的消費市場。把經濟工作的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有利於我們有效地利用國際市場促進我國經濟穩定發展,避免或緩解來自外部的沖擊。
今年以來,世界三大經濟強體的經濟趨暖,開始走出衰退的陰影。這對我國擴大向這些國家的出口是有利的。同時,由於我國加入WTO,我國出口遭遇的歧視和關稅壁壘將減少,出口將有可能有較大的增長。因而,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將可能相應地提高。
但是,WTO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也許是柄雙刃劍。原因在於,首先世界市場的性質及其通行規律並不因WTO的存在而改變。“商場如戰場”,國家間的經貿關系實質上是利益對立的、為爭奪有限市場、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主體之間的博弈關系。這裏通行的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贏家通吃的法則。WTO及其規則,不過是競爭諸方實力較量、互相妥協的產物。它沒有也不可能取消或代替市場競爭規則。其次,當今世界市場的格局是幾個發達國家居主導和支配地位,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卻是處於受欺壓地位的弱者。協議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何況現行規則是在發達國家主導下按照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原則制定的。再次,在雙邊和多邊談判中,我國所作出的承諾有些超出了WTO的規定。例如,關稅減免,我國的農產品關稅平均稅率,2004年要由1999年的21.2%降到15.8%。其中,對美國86種農產品的關稅下降到14.5%。在WTO所有成員中,我國關稅降幅最大。又如,出口補貼,我國承諾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包括價格補貼,以及發展中國家可享有的對出口產品加工、倉儲、運輸的補貼。但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對出口大宗農產品都給予大量補貼。美國國會最近通過新農業法,規定在未來10年給農業提供1900億美元的巨額補貼。再如,進口配額,根據WTO《農業協議》,初始的配額量為國內消費量的3%,最終配額為5%。我國承諾糧食配額占國內消費量的5.7%—8.8%,占世界糧食貿易量的比重超過了10%;棉花、糖、油料的配額數量為國內產量的20%以上。兌現這些承諾,將導致大量農產品進口直接沖擊國內農產品市場,損害農民利益和農業生產。雖然所有WTO成員國都是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競爭對手,但各國的經濟技術實力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2001年,我國大豆市場因受進口大豆沖擊,東北產的大豆有7成積壓在農戶家中。我國入世後受到沖擊的,決不僅僅限於農業。
我國現行的出口結構對進一步增加出口,提高出口收益,是十分不利的。目前,我國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的比重超過50%,外資企業出口的比重近50%,經濟增長對外貿依存度達50%。這3個50%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一是肥水流進外人田。我們所得的僅是低廉的加工費,利潤都落入外商錢袋。二是無益於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們在國際市場中只不過充當打工仔角色。專為他人作嫁衣裳。三是受制於人,依附於人,不利於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所以,這種依附型的低效外貿結構長此以往,是會損害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的。
八.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嚴重地威脅可持續發展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面臨著巨大的人口生存壓力,已探明的資源儲量貧乏,生態環境汙染嚴重。近20年來,經濟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長。但環境治理卻未能同步。由於增長方式的轉變滯後,付出了惡化生態環境的沈重代價,未能避免“先增長後治理”的彎路。
——自然資源匱乏,破壞和浪費嚴重。我國國土面積雖然廣闊,但資源擁有量貧乏,特別是人均資源占有量更少。但資源的消耗量大,對自然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嚴重。45種礦產儲量中有10種已探明的儲量不能滿足需要。石油是重要戰略物資,自1993年開始進口,現在進口量已增至6500萬噸,占消費量的28%。鐵礦石只能滿足冶煉能力74%的需要。10種有色金屬只能滿足65%的需要。木材依靠進口,年進口原木已達1000多萬噸。由於技術裝備水平低,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噸鋼能耗比發達國家高1—1.5倍。乙稀每噸消耗原料比世界先進水平高0.4噸。小礦山、小煤窯遍地開花,亂采、亂挖,使礦產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水資源緊缺,水質汙染,浪費嚴重,引起了水資源危機。全國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達1600多萬立方米;農業每年缺水量達300億立方米;農村有6500萬人口飲水困難。工業和生活廢汙水排放量達360億噸,其中80%的汙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等水域中,造成全國1/3以上河段被汙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汙染嚴重;40%的水源已不能飲用;50%的地下水被汙染。城鄉地下水過量開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面沈降,沿海城市海水入侵。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僅0.4左右;工礦企業水的重復利用率約為50%,我國是貧水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水資源汙染和浪費加劇了水荒,並引發水旱蟲病等自然災害。
——土壤嚴重退化,人均耕地面積縮減。我國耕地總面積僅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耕地面積為1.5畝。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耕地面積呈現進一步縮減的趨勢,而且土壤嚴重退化。全國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約50億噸。荒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的8%,1.7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2100萬公頃農田受到侵襲,393萬公頃草場受到威脅,嚴重退化的草場面積達9000多萬公頃。全國受汙染的農田面積達1000多萬公頃。
——城鎮環境質量堪憂。由於我國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城鎮大氣汙染呈上升的趨勢。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氧化物等排放到空中,導致嚴重的酸雨汙染,受害地區遍及長江以南、四川盆地及青藏高原以東,約60多個城市出現過酸雨。全國500多座城市中只有少數幾座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所有城市的降塵、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濃度均超標。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極低。工業固體廢物每年堆集約6億噸,歷年累計堆放的未處理量約64.4億噸,占用土地5萬多公頃。
——農畜產品汙染嚴重,使人民健康受到直接損害。生態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現在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粉塵、噪聲、大氣等汙染,它還通過農畜禽產品汙染,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由於大量地施用化肥、農藥,使用未經處理的汙水灌溉,使致癌、致畸、致突變等汙染物通過蔬菜、糧食、肉、蛋、奶、水產品等大量地進入人體,成為威脅人的健康的慢性殺手。
近幾年,當局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大了對環境治理的力度,開始顯示出效益。但是,應當清醒地看到,按照經濟自身的發展趨勢,我國環境汙染還有發展的可能。一是城鎮化的步伐將加快,原有城鎮的環境未根本改善,又面臨著新城鎮防汙治汙的任務。二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轎車進入家庭,將造成新的汙染源。三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展,傳統產業發展,經濟快速增長,將進一步增加資源和能源消耗,增加廢棄物的排放量。四是用於生態建設和治理環境的資金難以大量增加,使環境治理的力度趕不上汙染程度的增加。可見,治理環境,將經濟快速增長納入可持續發展軌道,任重道遠。
九.社會信用危機蔓延
現代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以使用法規和誠信商業道德雙重約束為基礎的信用經濟之上的。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信用制度是包括法律、規章、司法、信用中介、信用信息、誠信道德等在內的完整體系。它是規範市場秩序、約束市場主體行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運作效益、防範市場經營風險必不可少的重要機制。
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包含二位一體的任務:一是制度建設,可稱之為硬件;二是市場環境建設,可稱之為軟件。硬件方面的改革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比之下,軟件建設卻嚴重滯後,突出的表現就是信用制度缺位,社會出現了全面的信用危機。
——政府信用下降。一些黨政領導幹部熱衷於“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虛報浮誇,報喜不報憂,弄虛作假,欺上瞞下,暗箱操作,改革專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少數官員頭戴“人民公仆”桂冠,濫用手中權力,徇私舞弊,大搞權錢交易,貪汙受賄,花天酒地,欺壓百姓。這些害群之馬損害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信用。一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門為制造和販賣假冒偽劣商品的廠商充當保護傘。
——改革造假,是我國轉型時期社會失信的一大特色。在我國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政策走型、機制變味、功能異化等現象屢見不鮮、屢禁不止,致使改革也面臨著信用危機。例如,企業改制新瓶裝陳醋、搞翻牌公司;打著上市旗號,幹的是圈錢把戲;名義上兼並重組、摘牌,實際上逃廢債務;會計帳目弄虛作假,欺騙股東。又如,實行招投標制,形式上公平競爭,實際上暗箱操作,內定中投入。
——在商品交易中,不法廠商制造和販賣假冒偽劣商品,坑蒙拐騙,攪亂市場秩序;偷稅漏稅;虛開增值稅發票。
——在金融領域中,“三角債”累清累欠,累結不清。借企業改制大量逃廢銀行債務,使銀行不良資產居高不下。據人行統計,2000年末,在四大商業銀行開立戶頭的改制企業62656戶,欠貸款本息5792億元,其中經查證被認定逃廢債的企業32140戶,占51.29%,逃廢貸款本息1851億元占31.96%。財政部抽查了320戶企事業單位,其中,利潤不實比例在10%以上的占57%,資產不實比例在1%以上的占50%。
——中介服務機構造假。健全的信用服務機構是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專門從事征信、信用評級、商帳追收、信用管理等中介服務。改革以來,各地這些中介服務機構建立之初,就定位不準,功能扭曲。許多中介組織不是以提供客觀、公正服務為已任,而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宗旨。所以,與客戶串通一氣編造假帳。假評估報告,欺騙公眾。
——偽造學歷,買賣文憑,雇人代筆,騙取學位,權學交易,牟取職稱。造假之風已殃及高校,禍至院所。
社會信用失缺泛濫成災,攪亂了社會秩序,破壞了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加大了經營風險,已釀成又一社會公害。據估計,僅經濟領域中信用失缺所造成的損失高達6000億元。
十.文化沙漠正在侵蝕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令人憂慮的是,在我國社會中湧動著一股暗流濁浪正在逐步地侵蝕和沖擊精神文明。
——大興土木修建廟宇,不惜重金塑造神像。
——改善企業經營,增加企業盈利,不是從加強科學管理中尋求出路,而是乞求神靈保佑。許多商店和工廠供奉神龕,香火不斷。有的企業開張時舉行參拜天神儀式。
——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受阻,適齡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一是受義務教育經費不足所困,二是“讀書無用論”擡頭。有個經濟發達的省,農村輟學率竟高達三成。至於校舍破舊,教學設備殘缺不全,教師素質低,在廣大農村更為普遍。農村“普九”教育落後狀態已經對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產生負面影響。我國現有文盲高達8507萬人,大部分是農民。——城市居民重物質消費,輕文化教育。現代家庭都註重裝璜,各種陳設一應俱全,但不重視文化教育,不願購置藏書。有個大城市對1300多學生家庭進行調查,沒有藏書的占9.1%,10冊以下的占9.7%,10—50冊的占32.1%。這種狀況表明,家庭的教育功能正在被淡忘。
——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嚴重落後,技校畢業生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現有技工隊伍素質低,高級技工僅70萬,占技工總數的5%,而發達國家高達40%。高級技工已出現大齡化趨勢,人才斷檔。有的城市出月薪6000元高價招聘高級技工,竟難如願。
——制造假冒偽劣產品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專業化甚至產業化的態勢。例如,有以拼裝舊汽車為業的汽車城,有與“一汽”、“二汽”齊名的所謂“第三汽車制造廠”。有些制造名牌煙酒的黑窩頭,從制商標包裝材料,供應原材料,加工制造,運輸到銷售,分工協作,形成一條龍體系。更有甚者,現在造假已經擴散到文化、教育、科技領域,有個城市竟公然出現“槍手公司”,公開營業,四處散發廣告,專門代寫論文,提供從寫作到發表一條龍服務。
——一些地方政府,在利潤動機的驅使下,打著發展旅遊業的旗號,置國家法律不顧,公然出賣歷史古跡和風景名勝的經營權,有的則讓私商承包經營。
以上對我國當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若幹問題和矛盾進行了粗淺的分析。其中,有些問題是歷史積存已久的問題,有些是基於我國國情產生的特殊問題,有些是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問題,有的是當今世界外部影響下出現的問題,也有些是由於改革和發展的指導工作失誤引起的。認真地剖析這些問題,采取切實的措施加以解決,實是保住改革成果、保持經濟持續穩步發展的需要。
(全文完,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4期
發稿:2002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