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於祖堯: 中國經濟的內憂(一)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於祖堯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警世之言。本文主要列數當前改革與發展中存在的若幹重要問題。文章側重實證分析,較少理論剖析。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在於引起人們對我們前進道路上種種險阻的關註。

一.奢靡之風——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公害

腐敗現在已經是“過街老鼠”。腐敗未除,時下又多了一害,這就是勢頭愈演愈烈的奢靡之風。奢靡是寄生性、腐朽性的表現。腐朽和腐敗是一對孿生子,僅一字之差,豈可熟視無睹。

“消費社會”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的一大公害,它不僅直接危及經濟與生態平衡,而且威脅現代人類文明和進步。現在它正像傳染病一樣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和擴散。

回過頭來看看咱們中國吧!今日中國 GDP已躍居世界第6位,進出口總額已雄居世界第6位。總而言之,中國雖說不上經濟強國,但近20年憑著年均9%的增速進入了經濟大國的行列。於是,在“與國際接軌”的一片叫嚷聲中,奢靡之風吹遍九州大地,什麼“勤儉建國”、“艱苦奮鬥”等等都被當作不合時宜的陳規陋習拋進了歷史垃圾堆。

辦公樓越建越豪華,南方一個中等城市的辦公大樓建築面積大到17萬平方米,氣魄之大,可與人民大會堂、故宮媲美。辦公室越修越華麗,水晶吊燈、實木地板。大理石貼面、老板桌、太師椅、空調機、飲水器等等,一應俱全。原本為辦理公務提供便利的辦公場所發生了異化,成為權勢和富貴的象征。

內部招待所紛紛升級為星級賓館,越修檔次越高,住宿、餐飲、健身、娛樂設施樣樣齊全,甚至縣城賓館都專設豪華套間、總統套房。近4年全國星級飯店已陷入了全行業虧損困境。被稱為“貴族娛樂”的高爾夫球場,遍及大中城市。僅北京就有15座,還有17座在建。一個高爾夫球場的投資能建多少座希望小學!

人工景點,景觀,街心花園,城市廣場興建成風,從大城市一直到小城鎮,一地賽一地,一城蓋過一城。外國有的,我們要有;外國沒有的,我們要創。

在招商引資的旗號下,寫字樓越建越氣魄,越建越高,熱衷於建摩天大樓。紐約世貿大廈被毀之後,我國某市已決定耗巨資興建世界第一高樓。不少城市在積極籌建自己的標志性大廈。

步行街、購物城、金街銀街、仿古街、娛樂城、美食城、休閑街等,花樣翻新,名目繁多。有的街道裝修之豪華甚至連巴黎的香舍裏榭大街也自嘆不如。某市花巨資興建的步行商業街,堪稱“中華第一街”,最近又計劃用100億元進行二次改造。不少中小城市大量擠占農田,耗巨資興建大馬路,有的縣城馬路寬達五六十米。

城市建設許多市政當局都選定了以世界名城為目標,什麼“東方威尼斯”、“亞洲芝加哥”、“北方香港”、東方“巴黎”、“中國維也納”等等,幾乎中國將成為世界名城的會聚地。

公款吃喝成風,送往迎來設宴,逢會必吃,美味佳肴中外名酒應有盡有。去年僅餐飲業的營業額就達4000億元之多,還不包括內部招待所開銷。法國“XO”酒在中國銷量之大,令法國老板自嘆:“法國人太窮!”

一些外國友人在中國城市走馬觀花,深為這些年中國的變化驚嘆不已,甚至不相信中國人均GDP僅不到800—900美元,還是一個工業化尚未實現的窮國。

然而,再看看現實中國的另一面,反差之大,令每個愛國志士無不為之憂慮。

中國GDP總量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居世界第6位,但僅占世界GDP總量的3.6%,美國占32.6%;中國人均GDP不到900美元,不到全球人均GDP的1/5。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在世界75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競爭力排名中,中國居第39名,美國居第2名。

中國進出口總額達5098億美元,為世界第7貿易大國。但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出口占5.4%,進口占3.2%。

中國靠占世界耕地總面積7%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l/6的人口,解決了13億人民的溫飽。但是,現在農村還有3000多萬人處於絕對貧困狀態。如果按照聯合國的人均每天消費1美元的貧困標準,農村貧困人口則要多得多。在城鎮,已經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人數眾多的貧困階層,包括600多萬下崗職工、600多萬失業人口,還有不能按時足額領到退休金和工資的退休職工和鄉村教師。

中國是5千年的文明古國,它曾以輝煌文化和科學成就在人類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然而,現在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卻不能不令人發憂。我國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是世界上最低國家之一,甚至低於最不發達國家。國家雖然實行了9年義務教育制度,農村教育卻還要靠“希望工程”支撐,政府財政用於教育事業的撥款仍未達到《教育法》規定的標準。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僅為50%。25歲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比重僅為2.1%,文盲高達8507萬人。中國人力資源豐富,但勞動力的總體素質低下。

我國是農民占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業大國。農業至今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勞動生產率低下,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只相當於印度的75%,美國和法國的5%。2/3的勞動力困在人均1.5畝耕地上,由於農業現代化步履艱難,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每年造成的損失達數千億元,僅蔬菜水果因缺少保鮮設備一年就損失800多億元。

現代工業的建立和發展是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經過50年建設,我國基本上已經建成了較完備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化已進入到中期階段。但是,工業總體的技術裝備水平仍然落後。用於研究與開發的經費嚴重不足,占GDP的比重不到1%,日本為2.88%,美國為2.44%,韓國為2.29%。用於研究和開發的經費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新興工業化國家。據全國工業普查資料,1180種專業生產設備達到國際水平的僅占26.2%。機械產品中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不到5%,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3.8倍。勞動生產率低下,如煤礦全員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2.8%。每年固定資產投資所需購置的設備60%-70%依靠進口。許多行業的裝備如石化、數控機床、大型工程機械、轎車等都被外國占領。設備制造業丟掉了國內市場2/3的份額。我國鋼產量破億噸大關,但優質板材仍依賴進口。信息產業的關鍵技術和部件的研究開發相當落後。離開燈紅酒綠繁華喧囂的街區,人們看到的是另一個中國,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脫去華麗外衣的貧瘠瘦弱的中國。如此強烈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發人深省:我們究竟是追隨發達國家,在“現代化潮流”、“國際接軌”的旗號下,仿效他們的生活方式,趕超“消費社會”,把人民的血汗投入到富麗堂皇的樓堂館所、亭臺閣樓的建設上,還是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上。靠那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能夠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嗎?能夠增強我國民族產業的競爭實力嗎?能夠實現民富國強、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嗎?有人說:“中國已經進入休閑時代!”錯了,現在依然要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北京的頤和園這座皇家林園現在成了大眾的休閑地,人們不會忘記這正是老佛爺的劣跡:興建頤和園是以犧牲國防和近代工業為代價的!當我們在觀賞頤和園秀麗景色時,千萬警惕慈禧遺風的毒害!

奢靡之風大行其道,成了滋生腐敗的溫床。它不僅為腐敗分子驕奢淫逸的生活提供了物質條件,而且成為他們侵吞公共財富、巧取豪奪人民血汗的重要途徑。這正是奢靡之風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二.失業劇增,就業壓力空前嚴重,已經危及到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

“民以食為天”,這是一條不可抗拒的永恒法則。當今世界各國歷屆政府無不把降低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作為施政的重要目標。因此,盡可能減少失業,為失業者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是政府應盡的職責。

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是長期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難題。據估算,農村至少有1.5億剩余勞動力需要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城鎮和農村每年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大約1200多萬人。安置待業人口,除了開辟就業門路,提供就業崗位之外,還需要相應的投資和配套設施的建設。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型時期,一方面,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將有約3000萬冗員下崗進入再就業大軍。近幾年國企改革步伐加快,為實現三年扭虧脫困的目標,推行“減員增效”,約1750萬員工下崗。另方面,隨著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產業結構提升,單位資本吸納勞動力的數量相對下降,從而加大就業的壓力。2001年末,城鎮職工為13005萬人,比上年減少462.5萬人。2001年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657.3萬人,當年新增下崗職工234.3萬人。年末,實有下崗職1515.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者為68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6萬人,登記失業率為3.6%,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特別是我國入世後,近期由於外來競爭的沖擊,今年城鎮失業人口將可能增加200萬人。2002年,下崗職工未再就業和失業人員,將達到1500萬人。

近幾年,在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推動下,實現了GDP高增長。但經濟高增長卻沒能帶動高就業。相反地,二者比例呈下降趨勢:“八五”時期為1:120;“九五”時期為1:80;“十五”前幾年降為1:40。如果僅看下崗職工的再就業率,下降的趨勢更嚴峻:從1998年2001年,再就業率分別為50%、42%、35%、30.6%。今年3月末,下崗再就業的職工為22.2萬人,再就業率僅4.3%。按常規,高增長應當帶動高就業,擴張性政策通過刺激需求應取得高就業的效應。但我國近幾年卻出現高增長與高失業並存,目前城鎮失業和不充分就業人口達到8%以上。這是應當認真對待的。就業形勢的嚴峻還表現在農村潛在失業和流動性失業上升。一是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就業難。據估算,現在進城務工的農民大體上穩定在7000多萬人的規模上。農民工就業的特點,一是流動性強,穩定性低;二是失業率高;三是社會保障覆蓋面極小。近幾年由於城鎮下崗職工大量增加,農民工就業面臨嚴峻的挑戰。有些地方政府對使用農民工作出種種限制,某些工種或行業甚至禁止雇傭農民工。其次,關閉“五小工廠”,整頓鄉鎮企業,導致農村非農產業中大量員工返回田間,處於潛在失業狀態。再次,入世後外國農產品大量進口將可能導致農村減少1000萬個就業機會。社會保障制度滯後加劇了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緩解和減輕就業壓力的重要支柱。但是,我國社保現狀是:一、勞動就業制度改革沒有采取“先挖渠放水”的步驟,以致推行“減員增效”大量職工下崗後,社保才匆匆起步;二、社保覆蓋面過窄,主要限於城鎮國有企業,除二三個省市,廣大農民則被排斥在外,絕大多數農民工和部分外資企業員工均未參保;三、社保資金缺口大。去年的缺口約400億元。

三.擴張性財政政策遏制了經濟增幅下滑的勢頭,卻加深了潛伏的財政危機

90年代初期,我國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全面“過熱”。持續數年的二位數超高速增長,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節節攀高。為了遏制通貨膨脹,給經濟“降溫”,政府不得不全面緊縮銀根。但當時同時潛伏著由於經濟“過熱”釀成的財政和金融危機。“房地產熱”。“開發區熱”……,一浪高過一浪,再加上“反保守”的政治風潮,迫使銀行敞開口子放貸,財政敞開國庫花錢,終於釀成了苦果,政府不得不緊縮銀根。盡管在執行緊縮政策過程中采取了“軟著陸”措施,避免了經濟衰退,但1995年以後還是出現了GDP增幅逐年下降的態勢。在這一背景下,“適度從緊”的政策便被“積極財政政策”所代替,銀根由緊轉松。1998年開始,我國政府財政政策由緊縮政策轉而實行擴張政策。所謂積極財政政策,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因為它是以增加赤字和增發國債為主要內容,所以屬擴張型財政。但是,目前擴張性財政政策已經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實行持續5年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取得了遏制經濟逐年下滑的效應,使GDP年增幅在7%-8%之間高速平臺上運行。另一方面,此項政策的效應已經在遞減,負面影響在擴大。近4年GDP年增幅均不低於7%的速度,但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力度不僅沒有減弱,相反繼續強化。此項政策出現由反周期的短期對策蛻變為長期經濟政策的趨勢。它在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給財政乃至經濟危機埋下了隱患。一是財政赤字成倍增長,財政收入對債務的依存度居高不下。2001年度財政赤字為1997年的4.24倍,財政對債務的依存度為31.1%,中央財政則高達50.2%。擴張性財政政策按照現在的強度繼續下去,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就可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使財政陷入借新債還舊債的困境,導致整體財政崩潰。二是近幾年稅收以超出GDP年增幅1倍以上的速度增長,使擴張性財政政策得以繼續。但用自上而下地下達稅收指標的辦法強化稅收征管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不能增加財源,只不過改變了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這一政策引起征過頭稅,加重了企業和地方的財政負擔,不是養育稅源,而是竭澤而漁。這不僅使“積極財政政策”作繭自縛,而且為其日後淡出設置了障礙。在國民收入分配過份向中央政府傾斜的情況下,企業怎麼能有經濟實力取代中央政府充當投資主體呢?三是基層政府財力枯竭。縣、鄉兩級政府的經濟和財政近幾年已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境,財源匱乏,赤字和債務劇增。2001年,全國534個縣本級(占18.7%)、11811個鄉鎮(占27.1%)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國家統一政策工資,拖欠65.41億元。此外,還有拖欠地方自行出臺的當年津貼、補貼65億元。基層政府的巨額債務已經轉化為財政的沈重債務負擔。而這筆債務現在並未列入預算。四是隨著改革深化,政府各種名目的隱性債務居高不下。許多本應由政府財政負擔的項目卻沒有列入預算,例如,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的不良資產等等。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政府的隱性債務積累已經達到GDP的100%。另據國務院體改辦研究所和美國安泰保險公司對我國養老保險隱性債務進行測算,在未來30年約達7.6萬億元。這些債務遲早要償付而且各類債務交織在一起,必然形成對政府財政的巨大支付壓力,迅速提高財政的實際債務負擔率,引發財政支付危機。五是國債投資的效益低。2001年與“六五”時期比,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6倍,但每元固定資產投資創造的財政收入下降54.2%。

財政政策在不能兼顧推動經濟增長和化解經濟風險時,應當適時地把重點轉向後者,決不能為保暫時增長而犧牲長遠發展。

當前,擴張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已經出現邊際效應遞減的勢頭,但經濟增長對它的依賴性並未減弱,經濟自身的增長機制依然乏力。因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出現了長期化的危險。國內外的歷史教訓表明,一旦把擴張性政策長期化,後患無窮。防患於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財政和金融危機,二要預防陷入“滯脹”泥潭的可能。

(未完待續,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