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深思明鑒

章天亮:歷史的抉擇(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章天亮

1939年9月1日拂曉,希特勒出動1500多架飛機和總計56個師的陸軍兵力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這場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歷時六年之久,世界各國的人口傷亡達9000萬人以上,財產損失四萬億美元。雖然戰爭最終以軸心國的徹底覆滅而告終,但是它給人類帶來的痛苦、磨難與沈重的心靈創傷卻永遠無法彌補。回首這段歷史,我們不禁要問,這場戰爭真的無法避免嗎?民主國家為什麼會養虎遺患,坐視二站前的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培植羽翼,直到他們發起對民主國家的致命打擊?

1951年,作為二戰期間同盟國的決策人之一,英國首相溫斯頓.S.丘吉爾出版了他歷時六年完成的歷史巨著《二戰回憶錄》。在書的開頭,他寫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本來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軟弱強化了邪惡的刻毒。”

誰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反法西斯的戰爭,無論是英國、法國還是蘇聯都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但是當我們把目光投向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簽署的《慕尼黑協定》,看一看在戰爭爆發前一星期蘇聯與德國簽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及隨後的一系列經濟合作協定;當我們認真地審視一下當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波蘭和匈牙利的反應;以及在戰爭爆發初期,蘇聯對波蘭的趁火打劫和對德國的大量軍用物資支援,我們不能不得出結論:對邪惡進行默許和包庇,並指望它有朝一日良心發現、放下屠刀的想法實在太過天真;為了利益而與邪惡同流合汙無異於與狼共舞,這樣的國家隨時都會遭受邪惡致命的一擊。

1934年8月19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元首,一個多月以後他即下令建立空軍並擴充陸軍和海軍,戰爭準備已經初露端倪。1935年3月德國公布《國防軍法》,實行普遍兵役制,開始公開重整軍備,同時德國宣布他們的空中力量已經與英國相當。一年以後,希特勒撕毀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進兵德法邊境的萊茵蘭非軍事區。

這是一個大膽的冒險行動,希特勒當時的軍事實力遠遠低於法國,即使沒有英國的支持,法國單槍匹馬也有足夠的力量把德國逐出萊茵蘭,同時會對希特勒的狂妄給予致命的打擊,甚至會使他對德國的統治都無法維系。然而,英法兩國卻在這時選擇了姑息養奸。出於對可能會引起戰爭的恐懼,他們給自己找了個借口“希特勒只不過是把軍隊開進了自家的後花園”。這種軟弱的退卻使得希特勒在德國最高權力階層中的聲望和權威大大提高。

1938年3月,德國吞並了奧地利,並開始積極為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做準備。

一、姑息與縱容

捷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境內有300萬日耳曼人,絕大多數都生活在捷克西北部與德國接壤的蘇臺德地區。希特勒唆使當地的納粹黨羽提出“蘇臺德區自治”要求,接著又提出與德合並。捷克總統貝奈斯對此進行了堅決的抵制,150萬捷克人在歐洲最堅固的防線後武裝待命,然而此時本應該站出來主持正義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卻選擇了“綏靖政策”,不惜任何代價去維持所謂的“和平”。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在拒絕捷克代表出席的情況下在德國南部城市慕尼黑簽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及其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同時協定規定捷克的其余地區則由英、法、德、意四國保證不再受侵犯。希特勒說蘇臺德地區的問題一旦解決之後,不管捷克發生什麼事情,他都不會再感興趣了。“這是我在歐洲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英國與法國的領導人輕信了他的話,幼稚地相信了狼從此會變成一個素食動物。

在慕尼黑協定簽署幾個小時後,張伯倫在希特勒的公寓與希特勒舉行了會晤,張伯倫拿出了他預先準備好的一個聲明稿,宣布“昨晚所簽訂的慕尼黑協議和英德海軍協定是兩國人民希望彼此之間不再發生戰爭的象征”。希特勒讀完這份聲明之後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就簽了字。張伯倫回到英國,在他下飛機時,他揮動著他讓希特勒簽過字的聯合聲明,並向前來歡迎的主要人物宣讀。他在唐寧街官邸的窗口又揮動那張紙,說:“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將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唐寧街。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對邪惡的盲目信任造成了他的盲目樂觀,正是這姑息妥協的一紙空文將整個世界卷入了戰爭的深淵。正如丘吉爾當時對張伯倫說的那樣:“讓你在戰爭與恥辱之間作一抉擇,你選擇了恥辱,而你將來還得進行戰爭。”

就在捷克開始走向解體的時候,波蘭和匈牙利出來趁火打劫,波蘭政府向捷克提出了以20小時為期限的最後通牒,要求捷克立即交出特申邊區。匈牙利也向捷克提出了他們的要求。

《慕尼黑協定》實際上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捷克斯洛伐克不但喪失了1/5的領土、大約1/4的人口,而且捷克境內堅固的防禦工事不復存在,其全部鐵道、公路、電話和電訊系統都遭瓦解。不到半年之內,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布拉格。與此同時。暗中得到波蘭支持的匈牙利軍隊也開進了他們所要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東部省份盧西尼亞。

捷克的淪陷不僅使得協約國喪失了他們的山地防線和可以牽制德國30個師兵力的捷克軍隊,而且將中歐第二大兵工廠──捷克的斯科達兵工廠也讓給了對方。這個兵工廠在1938年8月至1939年9月間的產量與同期英國各兵工廠的實際產量幾乎相等。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終於發生了可怕的逆轉。

二、乘人之危和與狼共舞

丘吉爾說:“在德國消滅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波蘭人以其可恥的行徑占領了特申,可是,他們自己很快就得交付罰款了。”希特勒在占領了捷克後很快就向波蘭提出了領土要求,並在遭到波蘭堅決抵制後,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閃電戰是1939年9月1日發起的,波蘭的軍隊立即開始了英勇的抵抗,但是無論從人數,布防還是裝備上,波蘭都遠遠不是德軍的對手,一周以後,波蘭已經潰不成軍。就在波蘭全力對付從西面壓過來的德國軍隊時,慣於乘人之危的斯大林開始行動了!9月17日,俄軍成批越過了幾乎毫無防禦的波蘭東部邊境,在廣闊的前線陣地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西挺進。18日,他們在布雷斯特—利托夫斯克與他們的德國同夥會師。俄共在這個地方與希特勒握手言和。

早在戰爭正式爆發前,斯大林經過反復的利益權衡決定拋棄英國和法國,與希特勒簽署了為期十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當捷克淪陷的時候,英法兩國已經開始與德國怒目而視,現在希特勒又開始向波蘭施加壓力。斯大林深知波蘭根本無力抵抗德國的進攻,而波蘭一旦受到侵略,英法兩國一定不會坐視不理。狡詐的斯大林經過精打細算後,決定倒向德國,他認為德國與英法開戰會兩敗俱傷,那時他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了。同時德國在西線作戰時,斯大林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把他的兵力從遼闊的國土上調集到東邊的國境。

一個骯臟的條約就這樣誕生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及1939年9月簽署的補充協議把波蘭東半部和比薩拉比亞作為禮物劃給莫斯科,這為斯大林入侵波羅的海國家創造了條件。同時,在一個秘密協定中,德國聲明它在政治上對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不感興趣。因此在德國入侵波蘭後兩個月後,斯大林發動了對芬蘭的戰爭。盡管芬蘭官兵進行了浴血苦戰,並給入侵蘇軍以沈重的打擊,最終芬蘭還是在1940年3月淪陷了。

1939年8月23日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點燃了二戰的導火索,希特勒知道斯大林將集中精力對付波羅的海國家,而無暇顧及德國,在一周後他放心地發動了對波蘭的入侵。這時,斯大林還把戰爭物資源源不斷地運給希特勒,1938年蘇聯銷售給德國33154噸石油,而在1940年又增加到700000噸。1941年1月,蘇德兩國簽署了6項大型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蘇聯方面應在1942年8月前向德國出口6.2至6.4億美元的戰略物資。後經斯大林親自下令,向德國增加出口銅6000噸、鎳1500噸、錫、鎢、鉬各500噸。德國戰爭部經濟處的頭目托馬斯將軍後來在敘述德國戰爭經濟時寫道:“俄國人直到德國發起對他們的進攻前夕還在向我們運送物資。在最後幾天裏還從遠東用快車送來橡膠。”

斯大林對德國的援助無疑是一個愚蠢的決定,他認為德國不可能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不列顛的空戰使德軍泥足深陷,斯大林雖然接到了許多有關德國將入侵蘇聯的情報,但是他最終仍不相信希特勒真的這麼快就會來和他決一死戰。

當時,西線的情形是,希特勒不可能越過英吉利海峽。他缺乏海上和空中優勢。而英國正源源不斷地得到美國越來越多的供給品和直接合作。如果希特勒不能打垮英國,他就必須打垮蘇聯,否則,在將來的某一天,他就可能冒兩線作戰的危險。

30年代,斯大林在肅反運動中共槍斃1200萬人:俄共前兩屆政治局委員,除列寧已死及斯大林本人外,全部被處死或自殺;當時五名元帥中斃了三個,五名集團軍司令中也斃了三個,全部二級集團軍司令十個人全部槍斃,85個軍長中斃了57個,195名師長中斃了110個;僅1937與1938兩年共槍決紅軍軍官三萬五千名。這一切使蘇聯軍隊中的精銳幾乎喪失殆盡。同時,斯大林與德國簽訂的條約,以及1939年到1940年蘇聯軍隊在對芬蘭的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低劣素質,給希特勒造成了一種蘇聯並不強大的印象。這促使希特勒明確決定放棄攻打英國,而把槍口指向蘇聯。德國外交部長李賓特洛甫告訴意大利外長齊亞諾,如果他能“在8個星期之內”擊敗蘇聯,那時,他就能在毫無後顧之憂,並擁有蘇聯的糧食、石油、金屬、機器和由他來驅使的人力的情況下,再次攻打英國。

邪惡者並非一貫聰明,獨裁者也不會總是正確。斯大林的精心籌謀恰好使他誤入歧途,害了自己。只過了22個月,到1941年6月22日,斯大林以及蘇俄上百萬的生命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丘吉爾說:“如果一個政府毫無道德顧忌,那麼它似乎總是占大便宜,為所欲為。但是,‘每天結束時都得算總賬;末日來臨時更要算總賬。’”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