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亂象:有病怎敢進醫院?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華社記者牛愛民如果不是親身感受,真不會驚異藥價如此之高,也不會有“切膚之痛”的感覺。走出北京一家大醫院,這種感受越來越強烈、深刻:一個月工資幾百元的普通職工,有了病怎麼敢走進醫院?
前一段時間,記者感覺腰部有些疼痛,這兩日痛感加劇,21日下午到一家大醫院掛了個骨科的號。一位年輕的醫生很負責任,聽了病情後,排除了骨質增生等一些病變,認為只是勞累和著涼使軟組織產生炎癥,沒有大的問題;並交代了近期先不要劇烈活動、註意腰部保暖等一些需要註意的問題後,開了一些簡單的藥。
當時記者提出是否需要照個片子或做CT檢查,醫生說:“我看沒有必要。”
從骨科診室出來,感覺身上輕松了許多。可從“劃價”窗口拿回單子一看,卻平添了幾分緊張:4種中成藥藥價471.60元,1種西藥藥價94.10元。到收費窗口交費:565.70元。這可是低收入工薪階層的一個月工資呀!
這400多元的中成藥是:“寶光”牌風濕液6盒(每盒10ml,6支),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2-3次”;“澄海樓”牌“祖師麻片”4盒(每盒36片),“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柔壹”牌“仙靈骨葆”膠囊4盒(每盒50粒),“口服:治療量每日2次,每次3粒或遵醫囑”;飛鴿牌“代溫灸膏”4盒(每盒8貼5袋),“外用,根據病證(癥),按穴位貼一張”。西藥是:“倍利”牌“萘普生膠囊”共3盒(每盒20粒),口服一次1-2粒,一日2次。
記者怎麼看這些藥,也覺得不值這麼多錢!這錢到哪兒去了?
回想在診室外候診時的所見所聞,或許能夠找到答案的線索。因為是下午,看病的人不多,只有幾間診室有醫生在門診,大多數診室的門鎖著。按照醫生的要求,記者坐在診室外面等候叫號,這期間身邊總有一些不像是看病的,卻又不停地出入診室的年輕女子;在候診的個把小時中,就有五六個人之多。她們中多與醫生認識或熟悉,但又不像是朋友或老熟人,從她們同醫生打招呼就能看出一二。此時,對面診室出來了一名醫生,與坐在記者旁邊看書的青年女子打招呼後,示意門外的另一女子跟他進了不遠處的另一間診室。開門時,那間診室裏走出了手裏沒有拿著藥方單子的一個青年女子。這個女青年是剛剛跟隨一個身著白大褂的醫生說著話從記者面前經過,走進那間診室的。她說的一句話引起記者的註意:“我想請你們全科的人去滑雪!”
在大廳藥房取藥時,又碰到了其中一個女青年。此人當時在取藥窗口正與藥劑師聊天,見她並沒有取藥,記者將藥方從她的背後遞進了窗口……
這些人是醫生的親戚、朋友、熟人?即便如此,也不該在上班時間來串診室;何況正在門診的也就兩三位醫生,會有這麼多熟人、朋友一起來?一位醫生的熟人、朋友,會請全科室的人去“滑雪”?
這些非醫務人員且與看病無關的人隨意出入診室,既影響廣大患者就診和醫務人員的工作,破壞醫院的正常醫療秩序,也侵害了群眾就醫依法應享有的權益。據了解,這種現象目前在醫院非常普遍。
帶著疑問,記者22日又找了兩位醫生。他們認為,對這樣的腰痛病,一是做做烤電理療,再拿一些止痛膏;也就花費百十來元即可。
看個“小病”,奇高的藥費。這樣的遭遇,記者身邊的朋友、同事也都遇到過。作為老百姓、作為普通患者面對這樣的藥費該如何承受呢?
(新華網)
發稿:2002年1月23日
更新:2002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