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是空的?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現在國際上有一個感覺,中國是一塊肥肉,因為它的市場象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力,因此把大量的資金和設備投到這裏。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由於國家的腐敗狀態直接影響到所有身在其中的人,稅務官帶頭貪汙;商人必須與各方面勾結,買通制定政策的人;臺灣商人因債務糾紛被殺、綁架的時有發生,等等,這一切直接影響到投資額。西方商人到歐洲,北美投資都比較放心,因為自由經濟中一切都是透明的,安全系數大得多。好些有心要與中國作生意的商人,前來中國參觀訪問,然後放棄打算,毅然回國。
信息的封鎖會影響到經濟的自由。中國政府不願開放信息市場給內外商人帶來的困難就更多了。國際自由貿易要求信息通暢,反應速度快捷、準確,中國目前在這些方面還遠遠達不到合格的條件,還反而有對自由經濟將帶來的信息開放的恐懼,並制定政策限制和控制信息工業的發展和民間使用。基於政治迫害的信息封鎖,更是直接影響經濟的自由。
說穿了,中國的經濟需要外國資金來維持,但是投進去的都是拿不回來的。
目前的“經濟改革”,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看到共產主義陣營的國家一個個的倒下去,如果中國再不用發展經濟取信於民,五星紅旗也打不了多久。這固然是一個明智之舉。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確實給老百姓帶來了一些實惠,給西方發達國家開辟了盈利的空間。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自由競爭的經濟和集權專制的政治是內在不協調的。美國社會的政治建立在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之上,在經濟上與之相適應的是自由、開放、競爭。老百姓可以用手投票去選總統,用腳投票去決定企業的興衰,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也是互相尊重,平等共處,充份保證每個人的生活空間。而在中國,集權的政治和大一統的經濟已被證明是失敗的。那麼僅僅開放經濟生活的空間行不行呢?別忘了,遊戲需要有規則才可以玩。沒有平等、公正的規則,遊戲不會有結果,也就不會有人來玩遊戲。對於經濟運行而言,她的規則就是一個健全的法制,以及一切依法辦事的觀念。在一個個人權力、政黨利益高於法律的國家,經濟的運行缺乏良性的外部環境,參與競爭的企業之間沒有平等的、穩固的規則在制約著,那麼參與競爭的動力也就會大打折扣。
到中國投資的不外乎這幾種商人。第一種,希望從長遠上獲取最大利潤的商人;第二種,雖然知道今天不會有很好的利潤,但是願意從今天起占住市場,等待賺錢機會的商人;第三種,撈到一些好處,短期內發點兒橫財的商人。這幾種人的共同作法是投入大量的資金,要把如今中國的資本主義市場發展起來。
經濟學專家認為,投資環境賴以存在的政治環境如何,市場需求,自由競爭的機制,政府和政府貨幣的信用,投資維持,勞動力、原材料、運輸的成本,利率,匯率等等,是考慮投資環境好壞的一些基本條件。
往往一個投資環境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存在的政治環境,因為政治環境直接關系到政策穩定,特別是投資政策,稅收政策的制定和穩定。如果一個國家的政策本來給你的是優惠,一下子因政策的改變而沒有了,誰還敢盲目投資?這是外國資本家最大的擔心。一切是穩定的,就好作計劃,一切是不穩定的就很難作長遠計劃,投資人最怕的就是無法作計劃。今天的中國是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國家,政策說變就變,令投資的風險無形地加大。法律、道德、承諾都可以不算數,這是一個國家最不能取信於世界的因素。
今天的中國在權力結構上仍是中央集權,一個人的意志往往決定了國家的政策方針。這樣的權力結構,缺乏制約、平衡的因素,無法從制度上保證一國政策的穩定。無論中國如何高談“壓倒一切的是穩定”,這種“穩定”也只是一朝天子的穩定,沒有有效的社會制度,保證不了長遠。外國投資者之所以願意把錢投到中國來是期待著中國有民主,自由,權力制衡的未來。如果他們真正看到了中國不民主,無法制的現狀,以及中國不民主,無法制的未來,誰也不敢鬥膽把錢投進來。
外國資本家鼓勵中國實行經濟改革,並相信經濟改革最終會帶來政治改革。沒有政治改革的經濟改革是進行不到底的。社會主義是計劃經濟,中央控制,與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根本是兩股道上跑的車。目前所謂的“經濟改革”,其實是把資本主義嫁接在社會主義上,根還是社會主義的。要在中國實行經濟改革,最終必然走進一個死胡同,因為政治上是一元的,經濟上是控制的,不能真正引進自由競爭的機制。
以社會主義的經濟原則來看,國有企業必須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否則不能占主導地位。所以許多國有企業必須依靠國家投資而生存,國家也不得不養著這些企業,以達到占主導地位的局勢,因此經濟不能夠真正地自由。改革到了這個點上,很多問題都會集中反映出來。國有企業始終是被養著的,並不是真正的現代企業,充其量只是國有方式換了個牌子,運行還是國有的方式,不是按市場經濟的方式來經營。社會政治制度沒有建立好,經濟不可能是良性的。
因為要堅持江澤民的領導,就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就要堅持走社會主義制度;要走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就得保證國有企業的分額。改革開放以來,政策上對於國有企業所占份額的標準就一直在降低,但不管如何讓步,也不管怎麼“發展馬克思主義”,她必須保證公有制成份占主導地位,否則就不是社會主義,那麼共產黨也就作不了主。可是,這種基於政治需求的對於經濟的要求,實質上是在自由、平等競爭的經濟生活中插入了極不協調的限制,也就會帶來相應的低效率和其他社會問題。國有企業的經理不必象私營企業的老板那樣時時關註著市場、自己產品的質量、技術的更新、雇員的素質等等,因為企業經營得再不好,也不會倒閉,國家給撐著。這種缺乏動力和生存壓力的經營必然是低效率的。更有甚者,一些廠長、經理利用職權貪汙、行賄,把企業當作自己個人牟利的金庫。結果往往是肥了廠長,蛀空了廠子。這些企業的頭頭往往和政府官員有密切聯系,因為這些國有企業經理人員是政府任命的。官商勾結,腐敗橫行,和這些國有企業有直接關系。
國有的企業私有化了,實際上把國家的危機和債務強行轉嫁到民眾身上。股份制結合下崗是最好的強制手段。但是所謂“改革”後的企業還是三分之一虧損,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微利。這樣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國有經濟僅僅是三分之一微利,可能連虧損的那部份也填補不起來。許多企業借了錢還不起,還錢就必須繼續貸款。但是國有企業想方設法要貸款,因為一旦項目設立,貸款就會繼續下去,企業靠投資才可能生存。經營不善,虧空,呆帳,無計其數,這樣的無限惡性循環,造成了很多的“三角債”。國外投資的利息也收不回來,必須不斷的獲得投資才能支付外債的利息,即靠外債投資維持。
外國資本家以為他們的投資可以在今後發展起來的中國市場得到回報,能不能有那一天呢?美國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大都是買方市場。中國過去是賣方市場,購物得憑官方頒發的各種票證。現在中國是經濟轉型中國家,逐步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度,目前頂多是買賣平衡狀態。價格和需求量是市場的重要決定因素,消費者的喜好直接有關。目前的人們,除了貪官和商人,都不可能富裕。在這種貪汙橫行,腐敗成風的社會狀態下,人民在可以展望的將來也不會富裕起來。政策和制度不容許消費者富起來,市場怎麼發展呢?所以其市場投資實際上是一個餵不飽的無底洞,被外國資本家花大量錢財占住的市場根本上可能就是一個空市場,因為從制度上來說,中國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讓人民真正的富起來,這樣在制度設立和政策制定上就限制了廣大消費者經濟能力的發展。
外商看好中國,是因為中國的市場潛力大,說白了就是中國人多。在改革之初,政策的放寬,釋放了老百姓的購買力,刺激了企業的生產,使得市場繁榮起來。這只是第一步,也是中國停滯幾十年,積蓄了一些購買力之後的一種爆發力而已,並不代表中國持續的長期的市場購買能力,也不是外商投資能得到回報的的根本保證。發展到了這一步以後,市場如何成熟,運行的有效率,以及人們消費行為的理性,都需要健全的、公正的法制環境得以保障。能不能達成這些根本的進步,是外商投資成功的關鍵。貪汙腐敗,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其實是一種遊離於標準的商品、勞務、資本市場之外的地下經濟。這種經濟方式沒有公正的競爭準則(它們本來就是違法的),但是又在侵蝕著公開市場的良性運行。它擠占了本來可以有效配置的資源,用於私人的消費。在中國,這種類似腐敗的地下市場並不少見。人與人之間通過關系,許多錢物交易用走後門的方式進行,在中國人中頗為盛行,直接從根本上幹擾和毀壞著正常的經濟運行。
國民生產總值表面看來每年增長百分之七、八到百分之十,這是一個很虛假的數字。中國人搞經濟不行,搞蒙騙倒是好手。好幾年國家統計局內部透露出來的情況是,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數據根本不是根據各方面報上來的真正數字得出來,而是隨便拿來一個好數字,作為統計結果公布出來的。老外們根據公布的官方數字來作投資估計和預測,其偏離的程度可想而知。歷年實際的的產值增長就看中國怎麼吹牛了。
貪汙腐化的程度把個國家毀了一半還多。就算真正的國民產值增長的數額是官方公布的樣子,國庫裏的存款也是蛀空了起碼一半的。1997年70,000多億,一個遠華案就拿走800億,一個省有幾個這樣的貪汙犯就完了。官商子女在香港有億元存款的500人以上;到海外一賭就可輸掉幾千萬;一個不明不白的批條就可拿到貸款百多億。軍隊也是大量偷稅,走私,貪汙,豪華享受無度,數千億資金找不到著落。貪汙占經濟總值的百分之十就嚇死人了!難怪一位美國的經濟學教授在研究之後感嘆道,中國最多能撐十年,決到不了二十年。政治,經濟,金融都是無底洞似地往下添。
人民幣疲軟下跌,國家拋黃金買進,就是動用國庫來維持運作,這也是作的表面文章,因為實質上的虧空問題解決不了。動國庫就是動根本了,危機四伏,隨時可能爆發。國家的支撐是靠民間的存款,民間存款也被蛀空不少。5000億,如果民間有百分之五的人取款,國家經濟就可能垮掉。只要有百分之五的人搶著從銀行提款,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為什麼就乾等著呢?肯定會是連鎖反應,經濟說垮就垮了。就銀行擠兌來說,其實每個國家的存款都經不起所有存款人提款,關鍵是國家和政府的信譽和信用問題。如果絕大部份人都攜款往國外跑,拿錢去國外買房子,做生意,這樣的國家還有什麼希望復蘇?美國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就是民眾缺乏對政府的信任,都從銀行取錢而導致的。中國97年外匯儲存號稱1400億,真正能動用的只有400個億。
發稿:2001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