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媒體,叫我如何相信你?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早晨走在路上,看見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由一個女孩攙扶著,手中拿了一張報紙,向路人詢問一個醫院的地址。老人雖然顯得非常虛弱,但我仍可以看見她眼中流露出的希望的目光。

那個醫院離我家不遠,這讓我回想起也曾看到過這樣的景象:有的人從醫院的大門裏一邊向外走,一邊在抱怨著醫生的醫術並不像在廣告上看到的那樣神奇。

最近,北京市工商局查處了幾起虛假廣告案件,數家著名新聞媒體榜上有名。其中北京有兩家日報,為上海某公司發布了“xxx”保健食品廣告,廣告中出現了“科學地證明了……具有顯著功效”等易與藥品相混淆的用語。工商局對這兩家報社給予沒收廣告收入和罰款的處理。另外,還有兩家專業報紙分別發布了人物傳記形式的醫療廣告,介紹“著名腫瘤專家xxx教授”,以宣傳北京市海澱區太平路某醫院。這則廣告未按格式化要求發布,內容虛假,涉嫌有償新聞廣告,因此兩家報社均被處以罰款,並沒收了經營違法廣告的所得。

虛假醫療藥品廣告延誤患者,虛假技術轉讓廣告欺騙下崗職工,虛假美容廣告致使消費者毀容等事件近年來時有發生,僅僅2000年7月至9月,北京市的工商部門就查處了媒介違法廣告案件59起。我們有《廣告法》,有《反不正當競爭法》,但為什麼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當受騙呢?顯然這與媒體只顧賺錢,忽視所刊登廣告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有很大關系。部分媒體為了經濟利益,忽視廣告的社會效益,把拉廣告作為重頭戲,才使得違法廣告如此大行其道。

那麼媒體登載的新聞真實性如何呢?

也許我們還沒忘記“康明娥”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曾騙取了無數善良的人們同情的眼淚。媒體在對康明娥被拐一事進行報道時,使用了不少令人觸目驚心的字眼,如“15歲少女有了14個月的孩子”等。身材瘦小的康明娥懷抱孩子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報紙的頭版,電視臺也對其作了專門的采訪,一時間康明娥成了街頭巷尾大家議論打拐時必聊的話題。媒體還接到不少人的電話,有的要給康明娥母子捐錢捐物,有的人甚至表示要幫助撫養康明娥的兒子以及小明娥。同情她的過去,擔心她的未來,沒少為康明娥操心。

半年之後,媒體又告訴大家:這只是一場騙局。康明娥的年齡是被更改過的,她的婚姻也並不完全是被迫。至於“被拐”,則是她哥哥為了報復而一手炮制的假案。這場鬧劇以康明娥抱著孩子回到丈夫家、她的哥哥因更改戶口簿和報假案被公安機關收審而收場。媒體還煞有介事地指出有關部門在調查此案的過程中發現過一二三四等疑點。

那麼多媒體一哄而上報道此事,為什麼就沒有一家媒體肯花點時間去作一些深入調查、多問幾個為什麼呢?現在的通訊手段如此發達,其實調查情況有時不過只需打幾個電話而已。報道錯了,也沒見哪個媒體站出來為自己的失誤而向大家說句對不起。如此下去,媒體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能不打折扣嗎?

這樣的事在媒體的報道中已是屢見不鮮。如報紙上說某演員已身患愛滋病,將不久於人世,但好幾年過去了,這位演員還活得好好的,結婚、生小孩、演出一樣不落。還曾看到雜志上刊登某歌手不是人們心目中的好紳士,正搞著婚外情與結發妻子鬧離婚,但過了一陣歌手本人出面戳穿這個謠言時,竟無一家媒體能講出真憑實據來與其相爭,歌手與他的妻子也仍舊過著他們的幸福生活。

如果在十幾二十年前,兩個人爭論一件事,要是其中有一個人說,我看見某某報紙上就是這樣寫的!那多半這場爭論也就以他的勝利而結束了。那時候大家對變成鉛字印出來的東西還是非常信任的。可是現在呢?有一位朋友甚至戲稱:報紙上除了日期別的你什麼也別信!這當然是誇張之詞,但從這句話裏媒體是否可以聽出一些擔憂?

生在這個時代,我們是幸運的。媒體的種類增加了,不僅有以前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臺,還增加了電視、網絡,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這本身是一件好事。而走入市場經濟、競爭加劇也使媒體紛紛忙碌起來,求生存、求發展、求效益使媒體們恨不能把自己手裏的版面、時段、節目都變成花花綠綠的鈔票。於是就出現了廣告的虛假、報道的失實,更不要說行文裏的錯別字和措辭中的前言不搭後語了。出了錯誤,媒體也並不看得非常嚴重,有時在不被人註意的角落裏登個“更正”,還有許多時候甚至就來個不了了之。其實,媒體應該知道,現在的信息來源是互動的,不僅是同一種媒體,而且更多地會出現媒體之間的相互借鑒,比如電視臺轉載報紙的消息、廣播電臺播放網絡上的新聞等。這就在交流的同時也造成了交叉感染,也就是說,一家媒體的錯誤即使及時地進行了更正,也會通過其他渠道散布給社會。所以最好的更正就是不要出錯。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還談什麼向更高層次發展呢?只怕連最起碼的信任都要失去了。長此以往只會令人感慨:媒體,叫我如何相信你?(文/玉言;《時代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