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將右派演員當牛使——憶彈詞名家張鑒庭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丁證霖張鑒庭生於1909年,少時習演紹興大班《紹劇》和小熱昏“九腔十八調的滑稽說唱”,後唱蘇州彈詞。張之評彈,說表字字千鈞,噴口爆發有力。表演神氣十足;他的唱,在蔣(月泉)調基礎上發展而來,吸收京劇衰派老生乃至裘派花臉的唱法,自創遒勁蒼衰的張調。他的說噱彈唱均感情充沛,被廣大書迷譽為評彈界的麒派。其弟張鑒國長期是他的下手。張鑒國演奏琵琶,聲如金鈴銀盞,音勝百鳥鳴朗,律似飛泉淙淙,令人百聽不厭,人們稱他為琵琶王。兄、弟二人聯手合作,珠聯璧合,堪稱一絕。
1957年,張鑒庭因耿直被中共評彈界的走狗打成右派,被禁止登臺與觀眾見面。1959年中國開始了如今日北韓那樣的饑荒。中共為挽救經濟困境,設法找財源。上海文化當局決定將張鑒庭這棵搖錢樹重新推上書壇,但又怕他復出名聲大噪,左右為難,終出怪招——右派演員登臺不掛名。當時江南書場林立,節目牌上書寫每月書目時,每檔書目後必列出演員全名。張鑒庭是右派,當局不許他署名。但總不能有書目而無說書人,中共就把演員名寫成“張雙檔”。非但張鑒庭沒了名字,還株連他弟弟張鑒國也沒了名字。彈詞名家姚蔭梅也被打成右派,饑荒時被推回書壇,掛名為“姚單檔”。戲劇界右派演員登臺,廣告和節目單上都只能署其名為“某某”或“ⅩⅩ”,即有姓無名。他們的待遇如牛:幹活有份,功勞沒份,工資被減,批判和檢討不斷。
張鑒庭不畏強暴,堅持抗爭。他在60年代初創作彈詞開篇《王大塊拾雞蛋》,說唱:懶漢王大塊拾到一枚雞蛋,捧在手上做起雞財夢。蛋變雞,雞生蛋,循環無窮。王大塊得意忘形,以為從此成了超級富翁。不料,跌了一跤,把一個雞蛋的家當打個稀巴爛,美夢也隨之破滅。這是張鑒庭精心編制的批判和諷刺現實的節目,批判烏托邦共產主義。他又從古典小說中尋找題材,編演長篇彈詞《顏大照鏡》,說的是顏大醜陋無比,其父母為掩蓋其醜,一不許顏大照鏡,二命令奴仆丫環一味恭維顏大美如潘安。顏大成年娶親,欲照鏡打扮,發現自己被愚弄了、欺騙了,精神崩潰,痛不欲生……這檔書分明是喻指:中共諱疾忌醫,文過飾非,顛倒是非,指鹿為馬。
正是張鑒庭的硬骨頭,受到人民尊敬。“文革”前的60年代,右派“張雙檔”的聲望竄升至評彈界之巔。這主要是政治原因——民眾的逆反心理效應。張鑒庭為政府斂了不少財,“文革”時仍不免慘遭迫害。右派演員象條牛,被政府驅使著賣命為政府賺錢,還免不了鞭打足踢。張鑒庭雖早已去世,但他的人品和藝術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http://asiademo.org
發稿:2001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