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時代的困惑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自西方文藝復興和中國五四運動後,基督教傳統和儒家學說走向衰敗,一個自由、多元的時代接踵而來,人的理性的地位急劇攀升,樂觀主義的進步觀充斥世間。這種樂觀主義情緒的背後,有兩個基本觀念作為支持:一個是進化論;一個是經濟決定論。於是,自由、發展、消費三位一體,編織出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圖景。
從歷史上看,思想上的多元往往是人類在特定時期的狀態。從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和基督教傳播初期,人類就逐漸從禮崩樂壞的多元走向思想上的大一統,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文化賦予人們關於人生意義和世界價值的統一解釋,從而在相當長的存續時間裏維護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但是,古老的文化傳統在文藝復興和五四運動時期被徹底打破了,對傳統的摒棄和破壞被認為是進步的需要和標志,長久的穩定和統一被思想上的混亂、多元所取代,古老的文化傳統在多元中被消解。從文化傳統的演變這個角度看,多元化是人類傳統文明由興盛至消亡的轉折點。
前述非常宏觀的描述基本上揭示了人類傳統文明發展的軌跡。但是,也有一些事實似乎阻礙著人們形成如此清醒的認識:
其一、古老文化在衰敗後科學卻得以突飛猛進,科學主義和技術主義主導了現代社會的發展,帶給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
但是,物質層面的進步沒有觸及人生的本質,科學滿足不了人的精神需求,也解釋不了人生許多根本問題。而且,物質的進步與文化、精神的衰敗是人類現代化過程中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技術和科學在蹂躪自然界的同時也侵蝕了人的精神世界;
其二、盡管多元的格局帶來空前的自由和表面的繁榮,但是哲學、文化等人的理性的自由發展並沒有產生足以代替古老文化傳統的偉大智慧,人在自由發展中不過是走向繁雜、混亂、膚淺和虛無。這些多元時代中的“發展”和“進步”對於已經衰敗的傳統文化而言只不過是雪上加霜。
事實上,文藝復興和五四運動之後的多元化不僅消解了古老的文化傳統本身,而且多元格局的存在和演進正是文化傳統衰亡的結果。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漸漸放松了對很多古老訓誡的恪守,古老文化傳統在社會層面和人們心理上的地位悄悄下降,人們越來越關心物欲的滿足和一些細枝末節,這就為科學和豐富多彩的理性的運用打開了大門,多元的時代就來臨了。
然而,在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很難在心理上追述到文藝復興和五四運動之前的歷史時期,巨大的社會變遷造成的心理隔膜使我們無法設身處地地理解過去的時代和人們當時的心態,結果只能是因為以己度人而造成很多誤解。從現在的社會心理去揣摩和評判過去,甚至會助長我們在物質發展上的優越感以及有關歷史不斷進步的錯覺,更無法讓人認同文化傳統不斷走向衰敗這樣一個明顯的事實了。
如果能夠擺脫盲目的自信和樂觀情緒的糾纏,更多地關註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變化,就不難看出多元對文化傳統的不良影響:
第一、多元的時代缺乏絕對真理和價值。每個人都有權依據自己的理性進行判斷和選擇,卻沒有一個公認的是非標準指導人們的所思所想。在過去,文化被認為是神的智慧和“道”的承載,他們代表著人們普遍認同的、不言而喻的價值趨向並時時給人生以切實、可靠的指導。然而,多元消除了古老的權威,各種五花八門的學說令人無所適從,人享受自由時卻感受到空虛、迷茫;
第二、多元的時代充滿理性的自負和對工具理性的崇拜,功利主義和技術主義盛行,人逐漸遠離生命的本質。多元的時代,人遠離神後“找回自己”,對理性推崇備至,卻每每遭遇理性謀劃所無法把握的困難和問題。人的文化裂變為相互沖突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低級的“器學”、“科學”冒充文化和真理登上大雅之堂;而所謂的精神文明也日漸膚淺、繁瑣,哲學、人文科學代替古老文化的簡樸內涵成為現代文明的主體;
第三、在多元的時代,人們沈浸在自由主義和發展主義的誘惑中,放棄了對人的內心和道德良知的關註而傾心於對自然的征服和對社會的改造,造成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前所未有的緊張,物欲縱橫,現代社會的許多弊端紛至沓來;
第四、多元加劇了道德墮落。在基督教和儒家學說一統天下的時候,人們普遍在心理上敬重公認的道德約束,既沒有“拘束”和“壓抑”的感覺,也沒有“以理殺人”的指責,內在的社會心理和外在的文化傳統和諧相處。多元的時代剛剛開始,道德的普遍墮落就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現象,這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十分明顯。在中國明末,思想界出現許多崇尚感性和自由放任的聲音。雖然那時儒家傳統仍然存在,但是人們可以從這段歷史中感受到思想多元和道德墮落之間的連帶關系。
前述宏觀考察不排斥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多元的主張為進步思想爭取到一席之地的情形。尤其在當代極權國家或者在一種舊的思想將要為社會摒棄的時候,多元的主張往往成為新思想的保護人甚至催生婆。但是從總的方面來說,多元對文化傳統的損害是確定無疑的。
多元時代到來後,基督教和儒家傳統成為眾多思想流派中的一種,而且在不斷詮釋中漸漸背離原始教義,古老文化的真實內涵逐漸變異和喪失。當然,所謂的“喪失”是在實質意義上或者在心理層面上講的。盡管基督教在西方依然維持著很多外在的形式,但是它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已經所剩無幾了。而在中國大陸,儒家傳統連一個表面的形式也沒有能夠保留下來。
當然,古老的傳統無疑是多元時代思想和制度創新所依賴的一種重要資源,這點在西方比較明顯。例如,西方的人權、法治、民主等等資本主義文明都有基督教文明遺留下來的痕跡,而這些古來文化的積澱實質上成為現代文明合法性的支柱,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科學文明的顯著弊端。
另一方面,多元時代產生了大量的新思想、新流派,這些思想、流派往往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曇花一現。沒有深邃的智慧,也就沒有永駐於世的魅力,這些思想、流派的壽命與其繼承歷史傳統的成分多少有一定的關系。在這些理性杜撰的產品中,古老文化中的簡樸智慧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龐雜的體系、瑣碎的思考、晦澀的論證、幹枯的理性和個人偏見的宣泄,於是學術體系在現代人眼中成為人類智慧的主要載體。而且,這些新思想缺乏文化傳統的支持,卻以標新立異為能事,制造了許多文化垃圾,共產主義就是這樣一種憑空杜撰的不良文化。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儒家學說和基督教在出現的時候也同樣處於一個魚目混珠的多元時代。一旦一個偉大的傳統確立起來,這個多元的格局就該結束了。人類不能沒有真正的文化,單純的物質進步只能造成人類的畸形,古老的文化衰敗了,新的文化就可能在多元、混亂或者無序中誕生,多元的時代不過是一個暫時的過渡時期。
在多元時代,昏昏噩噩的人們品味著放縱、孤獨和各種新奇,清醒的人們在留戀古老傳統和飽嘗沒有文化呵護的痛苦中苦苦尋覓,自以為是的人們在苦思冥想、津津有味中進行創造、研究和編撰,而新的文化可能同時就在周圍的汙泥濁水和人們的渾然不覺中誕生。回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奇鬥艷,只有道家和儒家給未來的人類帶來可靠、長久的智慧,其他的只不過是一種過眼煙雲的陪襯甚至是文化垃圾。多元的時代,人的品位千差萬別,各種學說良莠不齊,而真理只能靠良知和心靈的智慧去分辯、尋覓。
以歷史反觀現實,可以認為今天這種多元的狀況不是什麼人類的幸運,這種狀況不會維持很久,新的文化也許正在孕育之中。盡管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是人類曾經擁有的美好事物,但是他們已經喪失了內在的生命力,人為的復興是不可能的,古老的東西總有生命的周期。而那些多元時代中產生的各類學說、思想、流派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思考、艱苦的探索,卻實在無法擔當真正的文化負有的神聖使命,只不過是一些用來檢測智者的慧眼並終究只能被智者在追尋真理中毅然丟棄的過眼煙雲。
從歷史上看,新的文化絕不是理性的產物,而是耶穌、孔子等聖人智慧的流露,但是他們在當時也遭受諸多誤解甚至迫害。新文化的誕生這樣一件大事絕不會悄然無息地進行,也許有聖人艱苦卓絕的傳播,有堅定的追隨者在承受誤解、誹謗和苦難中身體力行,也許還有其它學說的排擠、汙蔑甚至權力的迫害。總之,一定有類似的事件發生,足以引起善良人們的註意和深思。
多元的時代光怪陸離、正邪不分,既腐朽混亂又孕育著希望。穿透多元的重重迷霧,用真本性去感知吧。
發稿:2001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