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德: 布錢會晤的背後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陳奎德今年一月,中國派出三個前駐美加大使訪問美國,之後再派國臺辦副主任周明偉到美,最後,位尊至“北京外交教父”的錢其琛,也按捺不住,自請訪美,在紐約等待小布先見過日本首相後,終於輪到三月二十二日赴白宮與喬治布什會面,試探新政府對華政策口風。
這一波又一波由北京主動赴華盛頓的單方向訪問,對註重面子的北京當局而言,非比尋常,它清楚地折射出中南海的焦慮心態。
所焦慮者,無非中美關系是否會走向帶敵意的冷淡,美臺是否會走向軍事結盟。訪問的具體目標,一是阻止美國對臺灣出售神盾級驅逐艦,二是建立中美兩國高層的溝通管道。
結果,正如很多觀察家事前預料的,雙方各說各話,並沒有具體承諾。布什以及美方官員強調「與臺灣關系法」,強調“坦率地面對面”交換意見,換言之,即,“坦率地面對面”地對中國人權狀況表示關註,並表示售武尚未決定。錢其琛自然是再重復雙方關系和三個聯合公報如何重要之類老話。
中共的算盤是搶在布什政府對華政策尚未成形之前影響其方向,造成先入為主之後果。而白宮則以逸待勞,使北京不清楚美國的虛實與真正的意向。
實際上,白宮對臺軍售政策的原則已經有了,即,對臺軍售質量數量操於北京之手(而非北京之口)。此話怎講?其意是,北京在臺海對岸布署導彈的多寡,決定美國對臺軍售的質量數量。你是自變量,我是因變量,你看著辦吧。這一點,已由美方官員公開向中方透露出來了。於是,球被踢回到中南海門口。
我想,這一原則是明智的,也是公平的。北京恐怕很難回應。
錢其琛是老外交家了,他從近些日子中共內外交困境遇應當體會到了:外交技巧是有時而窮的,它所起作用是極其有限的。最根本的,還是你這個政府的基本性質,基本方針。對一個殘民以逞的專制政權,再高的外交技巧也不可能改變國際社會在根本上對你的敵意。這種外交劣勢會象惡夢一樣永遠糾纏著你。
而大政方針一旦轉換,真正融入國際主流,則國企難題也好,中美關系也好,臺灣問題也好,都將一通百通,一了百了。
北京常拿經貿、市場利益來堵塞他人批評暴政的悠悠之口。雖然美中兩國的確有共同利益,特別是經貿交往在2000年就達七百五十億美元,誠然是雙方都要顧忌的。不過,應清楚,此數目對北京確實很大,但相對美國經濟總量就並不是那麼嚇人的龐然大物了。因此,即使在經貿上也是北京之利大於美國的。
要記住,二戰之前,希特勒也一邊重整軍備、迫害猶太人,一邊對英美搞“和平外交”“經貿外交”,鼓勵英美國內的綏靖力量,遊說外國當局不要幹涉(德國迫害猶太人和增加軍備的)“內政”。今天,北京步其後塵:一邊把和平組黨人士和法輪功信徒抓進監獄,並在臺灣對岸大量增加導彈以造成威懾態勢,一邊又對西方喊著“要對話,不要對抗”,同時譏諷那些批評中共人權及批評其威懾臺灣的國際勢力為落後於時代的“冷戰思維”。
北京的高徒們,希特勒的結果如何呢?若不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從內政外交的大方向上改弦易轍;而執迷不悟繼續與國際主流社會搞又拉又打的兩手,要想不重蹈希特勒之覆轍,難矣。
發稿:2001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