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美國人權報告25周年:背景(第一部份)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華盛頓 -- 美國預定2月23日發表關於194個國家2000年人權狀況的年度報告。1976年發表的第一份有關人權狀況的報告僅包括82個國家。從那以後,人權報告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擴大。

美國堅持對人權狀況進行觀察和提出報告的做法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猛發展的國際人權運動。據估計,二戰中死亡的人數達5千萬人。慘重的人員傷亡促使人們決心建立一個新的世界結構,把基本權力和自由提高到世界事務中更為突出的地位並使違反人權者對他們的行為負責。

世界範圍內承認人權的浪潮早在二戰結束前的很長時期內就已經興起。這體現在詳細說明自由和民主權利的「大西洋憲章」(1941) 中,也體現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在憲章公布前幾個月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有關四項自由(言論自由、宗教崇拜自由、不虞匱乏的自由和避免恐懼的自由)的講話中。在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重復了美國總統的觀點,他宣布盟國的勝利將使"人權得到尊重"。

在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當時的殖民地人民開始認識到自由和人權不僅屬於美國人和歐洲人,而且屬於各個地方的男男女女。人權在全世界都應得到保證的信念不斷加深,這也許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人權的普遍性被納入了1945年通過的「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憲章」制定的目標是"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並激勵對於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各國政府在批準「聯合國憲章」中起了關鍵作用。不過,不太為人所知的是新興的非政府人權運動也起了重要作用。在以後的幾十年裏,這是一支為爭取基本權利和自由而奮鬥的重要力量。僅舉一例,有1300多個非政府人權組織為使一個強有力的有關人權的條文納入「聯合國憲章」而積極進行活動。

1948取得的又一重大勝利是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的通過。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曾為此不辭辛苦地工作。「世界人權宣言」是當時剛剛成立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第一個重大成就。羅斯福總統夫人曾任委員會的首任主席。這位美國前第一夫人在「世界人權宣言」通過後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講話,強調了宣言劃時代的價值。

她說:"今天,我們佇立在聯合國和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的起點。「世界人權宣言」完全有可能成為全世界各地所有人的國際大憲章。我們希望「世界人權宣言」在聯合國大會的通過能與1789年法國人民通過的人權宣言相媲美,也能與美國人民通過的權利法案以及其它國家在不同時期通過的類似宣言相媲美。"

這個成就的深遠影響讓所有人一目了然。國際社會成功地明確了特定的權利和自由,不僅適只用於一個國家,也不僅只適用於一個種族,而是永久適用於所有地方所有的人,這在世界史上是空前未有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為廣泛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權定下了基調。這些權利已確定為每一個國家的普遍準則。「世界人權宣言」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

不過,早期國際人權運動的先驅者認識到,不僅強調人權是重要的,建立一個機制把踐踏人權的要犯繩之以法也是重要的。二戰之後的紐倫堡審判有力地確立了應使違反人權者,包括那些發動侵略戰爭的政治領導人為他們的罪行而接受審判的先例。紐倫堡審判也表明,應該建立一個清楚明確的機制來處理那些犯有違反人權罪行的人,其中包括戰爭罪行,特別是大規模犯罪者。

令人遺憾的是,在人權方面取得進展實屬不易,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冷戰造成的世界分裂和反殖民主義的鬥爭使得達成共識並建立一種國際機制以推動「世界人權宣言」以強大的說服力直言闡明的人權事業變得困難重重。

不過,也有一些無疑是成功的事例。最值得註意的是1966年具有約束力的有關民權和政治權利、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各項公約。這些文件使各國對它們在「世界人權宣言」中所承諾的理想目標負起責任。這些公約以及赫爾辛基文件(1975)等成功事例是國際人權運動的力量在戰後困難的環境中仍日益增強的證明。

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傾向於應把人權更正式地納入美國外交政策的觀點。不僅由於國際局勢的發展,而且由於一些國內事件的發生,這種觀念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美國民權運動使大多數美國人相信民權和人權是美國價值觀的核心,必須以此帶動包括國家外交政策在內的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

本文的第二部份將介紹人權如何正式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一部份、國務院專門負責促進人權的部門是如何成立的、美國年度人權報告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產生的原因。


《美國參考》 David Pitts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