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論如何:媒介取悅權貴令人厭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毛孟靜江澤民指導香港傳媒要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並重並行,對本地獨立而不的新聞界,尤其是報界來說,不值一哂。江總這次有備而來,盡管事後他也曾作一些言詞上的釘補,說自己可能把話「說偏了」等等,但他照稿念出的社會責任,清楚玲瓏關乎「國家利益、民族大義」,根據上面的一套,這些也不必帶至國防出兵、外敵入侵、百姓安危的場面,中心思想只有一個,就是傳媒有責任向中央以及特首歌功頌德,鞏固他們的權力。
報道真相傳媒責任
香港人飽受西方言論開放思想薰陶,叫他們的報紙忽然"愛國",只會令這個社會集體毛管直豎。入耳的,是特區政府第二號人馬陳方安生,早前的一篇論壇講詞。陳太說,新聞界不必取悅當權者。反過來,董建華最近訪問廣州,得一當地高官贊揚「市民很敬佩董先生的領導才能,尤其是熱愛祖國的情懷」,讓人覺得起勁得可笑。
傳媒最大的社會責任,是報道真相,這是傳媒最強的回應,以及自辯。當年匯豐趁宣布業?之際同時宣布遷冊,大行遷冊,嚴重動搖前途信心,但沒有哪一個正常的新聞機構會故意壓抑遷冊焦點,用美好業績數字先行。比較新鮮的程介南醜聞,肯定打擊特區的愛國勢力,就是不可能按下不表。
但是,傳媒發表的真相,到底經過編輯自主的篩選。業界中人追求真相,為了公眾利益,許多時也為了公眾興趣。但真相有不同類別,名人的如廁習慣是真相,意外中的血腥圖片也是真相,有死傷者的家屬打電話到電臺泣訴,說情何以堪。能夠想像,一幅定格的傷痛,凝結成余生的烙印。這種真相有邊界,那條界線,叫做品味。
江主席相信並不在乎這些,他只想香港傳媒政治正確。誠然,一個傳媒字號即使不能維持一定的品味水準,也不等如它沒有資格在政治上勇敢,但,說服力總打個拆扣就是了。
妄圖打擊新聞自由
去年是香港傳媒兵荒馬亂的一年,中央以至特區政府,或以民族大義,或以華麗的所謂道德措詞,意圖打擊新聞自由。但凈說報業本身,也不是純潔無邪的受害人。最近青年協會的一個調查說,只得三成七的市民,說香港傳媒報道的新聞可信。兩年前的同樣數字,曾達六成。
媒介招牌中有偽君子,猶抱瑟琶哈腰涎臉,以博當權者認可。另外也有真小人,誇啦啦,「我是這樣你待怎地?」寧取真小人。但,十分紅處便化灰,慎防過猶不及。
(蘋果日報)
發稿:2001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