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給道德帶來了什麼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項技術及其應用像互聯網一樣發展得那麼快,對人們的工作、生活、消費和交往方式影響那麼大。並且,隨著高度信息化的網絡社會的到來,人們在生產和生活方式、觀念和意識等方面也必將會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互聯網對社會道德的積極影響和正面作用表現在:它帶來了社會道德的開放性、多元化,促進了人和社會的自由全面發展以及從依賴型道德向自主型道德的轉變等。然而,它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互聯網在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其間也產生了並將長期存在著許多不道德的行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飛速發展,人們也不斷地看到並感受了這些不道德的行為及其所帶來的惡劣後果。如去年CIH病毒橫掃全球,使國家、單位和個人都蒙受了巨大損失,其制作和傳播便是一起非常嚴重的、明知故為的、不道德行為和犯罪行為。再比如,與健康的社會文化相比,淫穢、色情、暴力等不良文化在互聯網上的傳播速度更快,面也更廣。雖然世界各國對互聯網上垃圾文化的傳播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要將這些東西如同犯罪行為一樣從互聯網上杜絕掉,還需要全人類漫長而艱苦的努力。
其次,互聯網由於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加速各種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促使各種文化在廣泛傳播中得到發展的同時,也正日益嚴重地面臨著“殖民文化”和“文化侵略”的壓力,這種壓力也必然會反映到社會道德領域。發達國家在通過網絡連續不斷地傳播文化信息的同時,也將其意識形態、世界觀和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念等四處傳播並強加於人,對受眾群體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這種影響便會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使人們丟掉對本民族文化與價值觀的信任、依賴和自豪。對於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來說,這種傾向是非常危險的。
第三,合理的個人隱私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之一,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然而,這種權利在網絡時代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傳統社會中,個人的隱私比較容易保持,而在網絡時代,人們的生活、娛樂、工作、交往等都會留下數字化的痕跡,並在網上有所反映。這就產生了個人隱私與社會服務和安全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對個人而言,他的隱私權應該得到保障,對於社會而言,他又要對自己的行為及其所產生的後果負相應的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等,因而,其行為又應該留下可資查證的原始記錄。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個人的權益和能力的充分發揮,而且會影響網絡社會道德和法律約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從社會和道德心理學的角度看,互聯網的發展在給人們的社會交往與交流提供了巨大方便的同時,又在物理空間上進一步孤立了個人,限制和改變著人們的傳統交往方式和情感方式,產生了諸如孤獨、網癖、盲戀等一系列包括道德問題在內的社會問題。
(轉載)
中國婦女報
發稿:2000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