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重德愛民的上古聖君——堯帝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堯帝像


堯是上古時期的一位聖君。根據宋朝學者邵雍在《皇極經世》中的記載,可推算出堯帝於公元前2357年登位。堯登位的第61年,即公元前2297年,發生了一次大洪水。孔子編訂的《尚書》第一篇《堯典》中也記載了這次大洪水。另據學者考證,《聖經·創世紀》中記錄的大洪水(諾亞方舟的事就發生在那次)也發生在這一時期。因此,可以說,堯是一位承前啟後的聖君,他是大洪水後新文明的開拓者,是新世界的創造者,是神州大舞臺的開創者。

恤民節儉 茅屋為宮

帝堯,本名“放勛”,因曾受封於陶和唐,所以他又被稱為陶唐氏或唐堯。堯是他的謚號,《謚法》說:翼善傳聖曰堯,善行德義曰堯。

堯登帝位後,大臣們要為他建造一座以金為地、以玉為階、以大理石為柱、頂部還要鑲嵌銀制日月星辰的宮殿。可是,堯卻親自率領大臣們從山上采來粗糙的原木和茅草,蓋了幾間茅屋,算是寢宮。他又蓋了20多間連通在一起的大茅屋,算是和大臣們議事的大殿。他說:“現在黎民很苦,造豪華的宮殿勞民傷財,給人間帶來苦難的帝王有什麼威風?為黎民排憂解難才是帝王應做的事。”

體民疾苦 德感百姓
  
堯帝在即位之初,就帶領大臣們去各地體察民情。有一次,堯見一個山民倒在路旁呻吟,就關切地問:“你怎麼啦?”山民無力地說:“餓……”堯拿出自己的幹糧遞過去說:“吃吧,是我使你挨餓的呀!”山民感動得熱淚滾滾,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堯對隨行大臣們說:“從我的口糧裏撥出一部分,散給挨餓的人。”大臣們問:“那您怎麼辦?”堯回答說:“我吃稀一點兒,多吃些野菜就行了。”大臣們聽了,都效仿堯,從各自口糧中拿出一部分,散給挨餓的人。
  
又有一次,堯和隨行的大臣們來到一家窯洞門口,他想討口水喝。窯洞裏傳出一個姑娘的聲音:“我家沒人,你們千萬不要進來。”大臣們說:“姑娘別怕,帝王來了,快開門吧。”姑娘急得要哭:“不行,不行……”這時,一個老者背著柴火從遠處走來,他抱歉地說:“對不住啦,窯洞裏那姑娘是我女兒,老大不小的,沒有褲子穿,所以她……”堯一聽這話,眼圈發紅,忙打開包袱取出一條褲子,遞給了姑娘的父親。老人推卻說:“我們怎麼能要您的褲子!”堯難過地說:“我沒有把天下治理好,才使你女兒沒有褲子穿,太對不起你們啦!”老人感動得“哇”地一聲大哭起來,窯洞裏的姑娘和外面的大臣們也都跟著哭了。

又有一次,在路過一個小鎮的時候,堯發現一個罪犯被捆著示眾,便走過去問公差: “他犯了什麼罪?”公差回答:“偷糧食。”堯問罪犯:“你為什麼要偷糧食?”罪犯回答說:“我們那兒遭了旱災,莊稼沒收成。”堯便對公差說:“把我也捆綁起來吧,是我使他犯罪的。”公差和隨行大臣慌忙跪下。一大臣說:“他犯罪是因旱災沒有糧食吃,與您無關呀!”堯認真地說:“黎民無力抵抗災害,是我的責任,沒有吃的就偷盜,也是我沒有教育好。怎麼說與我無關呢?”於是,堯命令大臣們把他捆起來,站在罪犯的旁邊。黎民百姓從四面八方湧來觀看,感動得發出一片哭聲。
  
忽然,人群中走出十幾個人來,跪倒在堯的面前,聲淚俱下地坦白了各自以前所犯的罪行。在堯的感召下,他們都主動表示願意接受處罰。據《說苑》記載:堯存心於天下。有一人饑,曰:我饑之也;有一人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仁而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人勸,不罰而人治,是堯道也。

反省己過 廣納諫言
  
堯體察民情後,在茅屋大殿裏對滿朝大臣說:“有人挨餓,有人沒有衣服穿,有人在犯罪,這都是我的過錯,我要下《罪已詔》向黎民檢查我的錯誤。”大臣們紛紛說道:“黎民生活不好,是因為天災太多。困難時期,百姓應學會忍耐。”堯卻說:“百姓生活不好,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天災,應該檢查我自己。 我不能怨人民不會忍受,應該想想我在治理國家時,哪些地方做錯了。”
  
幾天後,堯在宮廷大門左側設了一面“敢諫之鼓”,並宣布說人們可以擊鼓給堯提意見。堯又叫人在宮廷大門的右側設一根“誹謗之木”,並宣布說百姓可以站在旁邊批評堯的錯誤。

勵精圖治 天下為公
  
堯帝安排羲氏倆兄弟與和氏倆兄弟,分別到東方、南方、西方和北方,恭謹地順從上天的旨意,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按照其運行的規律制定歷法,把一年分為366天,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然後鄭重地頒授給百姓,讓百姓順天時進行農耕。漸漸地,百姓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天下清明。萬民感動,非常愛戴堯帝,到處都能聽到對堯的贊揚。
  
堯帝晚年,天下暴發了大洪水,南方三苗又乘機作亂。堯帝四處尋找能人治水,同時又派後稷平定了三苗之亂。

堯帝在位70年。後來,他覺得自己老了,感覺自己的兒子丹朱不夠賢能,不配治理天下,就到處打聽賢能之人。他知道如果把天下給賢能之人,那麼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有丹朱一個人不開心;如果把天下給丹朱,那麼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覺得高興。堯說:“我終究是不能讓天下人都受害而只讓一個人得利呀!”
  
《呂氏春秋》記述,堯以天下讓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婉言謝絕。《高士傳》記載,堯帝讓位給許由,許由不接受。堯欲以天下讓巢父,巢父也不受。堯又讓位於蒲衣子,蒲衣子說:“帝勿過分焦慮,賢人早降人世,近日即可得也。”堯帝問四嶽誰能繼承帝位,四嶽向帝堯推薦了舜。堯安排了許多考驗,舜都通過了。並且,舜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堯認為舜德才兼備,於是就向上天推薦舜,讓舜繼承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