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寫琴聲的驚天佳作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蘭音元和十一年(816年),見證了大唐音樂與詩歌領域的一件盛事。一位異國高僧,踏上了中土長安。他隨身攜帶一張八尺長的古琴,憑藉精湛高超的琴藝轟動了京城。高僧四處拜謁文學名士,請求賜詩。
李賀詩云:“涼館聞弦驚病客,藥囊暫別龍須席。”優美的詩歌,將高僧用琴樂治愈疾病的奇跡廣為傳播。
還有一位中年文士,同樣感動於跌宕起伏的音樂,揮毫賦詩。因為他的詩作,後世記住了高僧的名字,也永遠記住了出神入化的音樂。這首詩就是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詩境賞析
這首摹寫古琴音樂的詩作,歷代頗受贊譽。清代詩評家方扶南,把它和李賀《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一同推舉為“摹寫聲音至文”,稱贊“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聽穎師彈琴》共十八句,可分為兩大層次,前十句表現穎師獨奏的琴樂,後八句闡發自己欣賞音樂的感受。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開篇即引人入勝。詩人運用比喻手法,以小兒女耳鬢廝磨、互訴衷腸的呢喃細語,描繪溫柔純粹、婉轉細膩的琴樂。琴聲以甜蜜的情意為主調,同時包含戀人間特有的嗔怪薄怨的復雜情感。詩人敏銳地捕捉到琴樂中的微妙情緒,並用熟悉的生活場景加以展現,很容易讓讀者心領神會。
“劃然”一詞,表明琴聲突然從繾綣多情,變得慷慨高昂,仿佛有千軍萬馬奔赴戰場、沖鋒陷陣,構成一幅雄豪奔放的戰爭畫面。詩人同時運用比喻、通感手法,將稍縱即逝的耳聞之聲,轉變為有聲有色的想象之景。接下來,他連續創設一連串不同的場景,刻劃不同的音樂段落,妙喻環生,令人耳不暇聽,目不暇接。
那曲調千回百轉,時而悠揚高遠,像浮雲飄蕩天際,柳絮隨風高飛;時而繁復喧鬧,如百鳥爭相啼叫,時而清越嘹亮,如鳳凰孤飛獨鳴。琴音更是高低錯落,難以捉摸,時而一路高升,艱澀如攀登頂峰;或戛然跌落,急轉如飛流直下。
詩人從樂聲落筆,集中筆墨描摹音樂的妙境。他沒有描寫演奏者的技法、演奏的環境等要素,不僅讓讀者專註於音樂本身,跟著詩人體驗完整的琴曲;而且反映詩人賞樂過程中物我兩忘的情態,從側面突顯穎師卓越的技藝。
第二部分,詩人用飽滿的情感、誇張的言辭,表達音樂帶來的震撼,同時更為直接地盛贊穎師琴藝。他首先自謙,感嘆自己空有兩耳,卻不懂絲竹清音,無法道盡琴樂真諦。即使這樣,詩人仍然被深深感動:隨著音樂的變化,他坐立不安,後來更是激動萬分,淚如雨下。他深感無法承受劇烈的情感波瀾,不敢卒聽,趕忙推手制止。
本來人們對於喜愛的音樂,百聽不厭,詩人卻反其道而行之,用拒絕聽琴的行為,突出琴聲蘊含的絕妙技藝和動人情感。末二句以看似埋怨實則驚嘆來抒懷,再次渲染琴音的感染力。詩人感慨,穎師的琴聲實在是非同凡響,請別再把冰與炭同時填入胸中,莫讓自己忽而憂傷、忽而歡喜,不斷承受情感的強烈波動吧!
一支樂曲飄然而來,又戛然而止,整首詩更寫得富於變化,氣象縱橫開闔。曲中境,猶如四幅畫卷,讀者在詩句中移步換景,飽覽無限風光。曲外情,欲揚先抑,反常的舉動和特殊的感受,襯托琴師技藝之高、琴樂情感之濃。
發稿:202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