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留什麼給子孫最好?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起慧

自古以來,祖輩總希望能留下些什麼給子孫,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少幾分坎坷、多幾分順遂。但究竟留什麼給子孫是真正對他們好,會帶給他們平安和幸福呢?下面是幾位歷史名人的見解。

留下節儉可讓子孫不匱乏

《漢書》記載,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蕭何,是個勤儉節約、深謀遠慮的人。當年劉邦攻進秦國都城時,將士們都忙著搶奪金銀財寶,只有蕭何趕忙去收取秦國的地理圖冊、文書、戶籍等檔案,之後劉邦利用這些檔案,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戶口及財力物力分布,對一統天下起了關鍵作用。

蕭何為子孫打算也是深謀遠慮。他購買田宅時一定選擇荒涼偏僻的地方,家裏也很少修建屋舍。蕭何說:“如果我的後代賢明,他們就會仿效我儉樸的作風,因而一生不虞匱乏;即便不賢明,我為他們買的那些不起眼的田產,也不會招來有勢力家族的搶奪。”蕭何過世後,兩個兒子都被封侯,一生無虞。

留下清白可讓子孫被敬重

《後漢書》記載,東漢名臣楊震,官至太尉。楊震任涿郡太守任內,公正廉明,從不接受私人請托。平日家中粗茶淡飯,不乘馬車,生活儉樸。

楊震的一些老友與長輩建議他添置產業留給子孫,楊震說:“讓後世的人稱他們是清白官吏的子孫,這不就是最好的遺產嗎?”後來,楊震的長子官至富波相,中子官至太尉,少子勵學博聞,為世人所稱贊。

《隨書》記載,隋朝時人房彥謙,曾擔任監察禦史。在全國官員考核中,因為他清正廉潔,被評為天下第一。房彥謙有祖傳產業,家境富裕,但他把財富看得很淡,將家產和俸祿全都用來救濟親朋好友,家裏沒有多余的錢財,自家生活儉樸。

房彥謙曾經對他的兒子說:“人家都因為官俸而富裕,只有我因為當官而貧窮。我能留給子孫的遺產,就只有‘清白’二字了。”後來他的獨子房玄齡,成為唐朝開國功臣、名相,受封梁國公。

功德可以福蔭子孫

宋代名相司馬光在《家範》中說:“沒有祖輩不希望造福後代的,可是真能做到的卻很少,因為多數人只懂得多積錢財給後輩,以為這樣可以讓子孫有享用不盡的財富。然而因為他們不懂得教育子孫為人處世的道理,最後,他們幾十年辛苦所積累的財富,被子孫在幾年內揮霍殆盡。子孫們還嘲笑祖輩愚蠢,不會享受。”

司馬光又說:“古代聖人留給子孫‘德和禮’,賢人則留給子孫‘廉和儉’。例如周朝的先祖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造福百姓,累積功德,所以庇蔭後代,周武王取得天下。”也就是說,財富在身外,來來去去;但德、禮、廉、儉卻帶在身上,影響人的一輩子,而祖輩積德則可以福蔭子孫。

現今社會常出現子孫爭奪遺產的事件,親人間對簿公堂、惡言相向;另有些高官一手貪汙,一手以特權為兒女謀取不當利益,最終得了現世惡報。反映出來的是缺乏智慧,不知道留什麼給子孫,才是真正對他們最好的。

依照古代聖賢們的經驗與智慧,身教以節儉、廉潔等美德,做善事、為子孫積福德,是留給子孫最好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