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詩文樂畫

李白詩歌賞析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 明月

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武則天長安元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喜隱居山林,求仙學道,人稱詩仙、詩謫仙。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讀書,有一次去拜訪山中一位道士,卻沒有見到他,便寫下了這首景美意濃的五言律詩: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
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
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
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
愁倚兩三松。

賞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天四川省的江油縣,因山勢高峻直插雲天而得名。

據專家考定,寫作此詩的時候李白還不到二十歲。全詩八句,前六句寫“訪途”,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美麗眩目。透過詩句,我們看到詩人緣溪而行,穿林進山。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選擇如此自然秀美的世外桃源居住,心必是遠離凡塵的。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專為桃花做了特寫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鹿,溪午不聞鐘”。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時見鹿”雖是人和動物的動態,卻是對深林幽靜的表述。正午時分,沒有鐘聲,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環境清幽,疑似方外,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也在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寫道士不在道觀,使詩題中的“訪而不遇”開始展現。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鐘”,可見詩人離道觀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觀前,道士不在,唯見與青山霧靄融合在一起的綠竹與掛在碧峰上的飛瀑。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流動的白色飛泉與靜止的如碧玉般翠綠的山峰相映成趣。這兩句寫景,既可看出道觀所處環境的淡泊與高潔,又可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若有所失的情懷。

結尾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作者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前人評論李白這首詩時說:“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吳大受《詩筏》)道出了此詩妙處。

李白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初離蜀地,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賞析: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峨眉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裏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到了渝州(重慶)就是再思念也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家鄉)了!

全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從峨眉山到三峽,詩人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裏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藝術形象卻得以貫穿全詩,使全詩充滿了詩人江行的體驗和思鄉之情。並且,絕句因為字數少,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有難度,而李白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可謂到了自由駕馭的地步。二十八字中地名共五個,占十二字。江蘇明清著名詩人王麟洲說,李白這首詩“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

情懷難得,意境更難得。《法輪功》一書中說:“因為人一靜下來一收心,宇宙的能量就往他身上聚集,起到了煉功的作用。佛教的戒,就是要戒掉常人所有的欲望,舍棄常人所有執著的東西,從而達到清靜無為的狀態,就能定下來,在定中不斷提高層次,然後開悟開慧,認識宇宙,看到宇宙真相。”

佛道兩家的修煉,修到了一定層次以後是相通的。其實,對未修煉的人來說,每當能靜下心來,也都是對身心非常有益的時刻。